2001年,在陕南的秦巴深处,一位紫阳籍青年曹治兵背起行囊,踏上南下的火车,此时他或许未曾想过,十几年后,一份带着对家乡泥土气息的“撩酸菜”,会成为他人生转折的一把金钥匙。
初到江苏,曹治兵从餐饮行业起步,凭着一股子肯学肯干的韧劲,考取了营养师资格证,来到一家餐饮公司进行菜谱定制与成本管控等工作,随着工作的熟练度不断上升,后来又入职了昆山一家台资企业,一路晋升为后勤运营部经理。年薪高达几十万,他成了乡亲们口中“混得好”的人,可他心底对家乡的眷恋从未褪色。每次出门,行囊里总塞满母亲亲手腌制的“撩酸菜”,那口酸香,是他对家乡的慰藉,也是同事们争相追捧的“稀罕物”。
江浙人对酸菜的偏爱,远超他的想象,一日三餐似乎都离不开“酸”爽口味,而曹治兵从家乡紫阳带来的“撩酸菜”以野生油菜为料,与山泉水浸润腌制,带着山间独有的清爽回甘,与当地酸菜比起来,多了几分自然的纯粹。“小曹,你家这酸菜太绝了,下次多带点!”同事们的夸赞,像一颗种子,悄悄在他心里扎了根。
真正让这颗种子发芽,是一次周庄之行。在那个以水乡风情闻名的古镇,一道名为“阿婆菜”的咸菜家喻户晓——一个不起眼的小作坊,仅凭这道传统腌菜,一年就能卖出几十万瓶。“我们紫阳的‘撩酸菜’,味道比阿婆菜更独特,凭什么不能走出大山?”站在周庄的石板路上,望着河道里摇曳的乌篷船,曹治兵脑海里浮现出家乡漫山遍野的野油菜——那些在紫阳人眼中“不值钱”的野菜,或许藏着改变家乡的商机。
2017年,因父母年事已高,加之焕古镇干部上门动员返乡创业的恳切话语,让他下定决心回到紫阳,做“撩酸菜”!辞掉高薪工作的决定,在旁人看来近乎“疯癫”,但曹治兵心中想的却是:一定要让家乡的味道,变成乡亲们鼓起来的“钱袋子”。
三闯难关:把“土疙瘩”变成“金宝贝”
“野油菜能当饭吃,还能当生意做?”回到紫阳,曹治兵的创业计划迎来的不是掌声,而是一连串的质疑。在当地,野油菜是山间随处可见的野菜,祖祖辈辈采来腌制成菜,不过是餐桌上的点缀,从没人想过它能“变现”。此时的曹治兵没做更多的解释,只能埋头苦干,他注册了紫阳秦墨轩包装制品有限公司,一头扎进了野油菜地里。
他太清楚,要让“土酸菜”变成走得远的“商品”,必须闯过三道关。第一道关“种源关”。野油菜虽多,但种子混杂,若与其他蔬菜串粉,风味会逐年退化。曹治兵联合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的专家,在茫茫山野中筛选出最纯正的野油菜植株,在甘肃、陕西多地联合育种,目前野油菜种子提纯复壮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种子是根,根不正,后面全白搭。”他摩挲着饱满的菜籽,眼里满是笃定。第二道关“品质关”。创业初期,曹治兵心疼乡亲,收购野油菜时没严格检测,总想着自家种的肯定干净,可一批腌好的酸菜送检时,食品安全标准一项项检测指标都得经过严苛选择,不合格产品成批报废是常事,企业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这次遭遇给了他深刻教训,所有收购的野油菜必须检测农残,种植过程严禁使用化肥农药,合作社免费提供有机肥。有农户不理解:“不用化肥长得慢,你还压价?”曹治兵便一次次上门,蹲在田埂上算细账:“慢是慢了点,但长出的菜能卖出好价,还能一直卖,这才是长久生意。”第三道关,是“工艺关”。传统“撩酸菜”用土缸腌制,缸的大小、温度不同,味道便天差地别,而且低盐酸菜,无防腐剂,放不了几天就容易坏。曹治兵先从农户手里收来几百口老缸试腌,结果因标准不一,倒掉的酸菜足足有上万斤。他不甘心,邀请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发酵专家指导发酵,并揣着样品跑遍山东、浙江的食品设备厂,终于找到能实现包装杀菌的自动化生产线——通过温高温杀菌灭掉有害菌,既能保留酸菜原味,又能将保质期延长到6个月。“光设备就花了接近两百万元,但值!”看着第一批能稳定保存的酸菜包装出厂,曹治兵的眼眶湿润了,那是苦尽甘来的温热。
抱团成链:让“小酸菜”架起“共富路”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路。”2019年6月,曹治兵牵头成立紫阳县苏秦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注册“家禾丰”商标,包装袋上特意印上“富硒野油菜”字样,他要让紫阳的富硒农产品成为市场上最亮的名片。
合作社在曹治兵的带领下,定下了“三免一保”政策,免费提供良种、免费发放有机肥、免费指导种植,签订保底价收购协议,以每公斤1.6—3元的价格包回收。消息传开,起初持观望态度的农户动了心,焕古镇的贫困户王大叔第一个报名:“治兵这娃实在,他敢担责,我们就敢跟着干。”
很快,撂荒的土地重新翻耕,茶园的间隙种满了野油菜,青山绿水间冒出一片片绿芽菜。曹治兵也没闲着,他借力苏陕扶贫协作的东风,敲开了常州天目湖南山竹海食品有限公司的大门,他带着检测报告和样品反复对接,终于签下购销协议。
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合作社的生产线连轴转。一年多时间,“紫阳撩酸菜”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带动200余户贫困户人均增收6000元,生产车间50多名贫困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每月能挣3000多元。“以前靠天吃饭,现在守着土地就能挣钱,这日子有奔头!”村民们的脸上写满了对他的信任与感激。
曹治兵并没有停下脚步,他深知产业要做大做强做稳,必须要打出品牌效应。他开始联合省微生物研究所、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安康农科院共同主导起草了陕西省地方食品安全标准,并同时着手牵头制定地理标志产品的认定、产品的专利申请等工作。如今,紫阳县“撩酸菜”产业通过政策扶持、科技赋能和全链条优化,实现了从传统小作坊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转型升级。依托“富硒+健康”的差异化定位,以及“政府+科研+企业+农户”的协作模式,实现了县域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紫阳已有“撩酸菜”SC认证企业1家、深加工企业1家、初加工小作坊企业7家,在5镇11个行政村种植野油菜10000余亩,通过“订单农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全县1000余户农户参与种植和加工,户均年增收达5000元以上,年综合产值4000万元。同时,依托省级帮扶单位(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和省级对点帮扶单位省微生物研究所,建成撩酸菜深加工厂和繁育基地,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链条。
委员担当:政协委员的“酸菜情”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就得多为乡亲扛事。”曹治兵的话里带着质朴的坚定。作为农业界政协委员,他把“撩酸菜”产业当作履职的“责任田”。到田间地头调研时见农户怕担风险不敢种,就带着合作社签订“保底价收购”协议,免费供种、送肥、教技术,琢磨出“茶园套种野油菜”模式,写成提案推动全县推广,让闲置土地变成“摇钱树”。为让产业走得更远,他在紫阳县政协会议上呼吁政策支持,推动“紫阳撩酸菜”纳入县政府奖补清单。
如今,他仍在为产业“蓄能”,联合科研机构制定标准,研发新的多样性产品,规划完整的产业链发展模式,让这口带着乡愁的酸香,真正变成惠及一方的“富民味”。从归乡创业到带富乡邻,曹治兵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一名基层政协委员的履职答卷。(供稿:紫阳县政协)
责编:杜鹏飞
编辑: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