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志丹县义正镇玉河村的果园里硕果满枝,果农们穿梭林间采摘,一派丰收忙碌的喜人景象。“今年全村苹果套袋量预计达85万个,果农总收入有望突破90万元!”该村党支部书记王金锋望着满树果实,难掩喜悦。
从昔日村民对产业发展观望不前,到如今家家户户主动参与苹果种植,志丹县义正镇玉河村的苹果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比收入增长更可贵的,是村民们从传统农耕思维,慢慢转变为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产业理念。”王金锋的话语里,满是对乡村变化的自豪。
如今的玉河村,基础设施早已旧貌换新:一条条柏油路、砂石路通到村民家门口,三个村民小组彻底告别“吃水难”的历史,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村集体组建的农机服务队还能帮农户省时省力干农活。“明年咱们还要在全村装太阳能路灯,让晚上的村子亮起来,也方便大家出行。”谈及未来规划,王金锋的眼神里满是坚定与信心。
谁能想到,这个如今产业兴旺、村民富足的“示范村”,几年前还是个党组织涣散无力、矛盾纠纷频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后进村”。玉河村的蝶变,离不开村党支部书记王金锋的带头实干与执着坚守。
建强班子队伍,凝聚组织力量
2018年,王金锋当选玉河村党支部书记时,面对的是历史遗留问题堆积、干群关系紧张的局面。为扭转局面,他牵头推行“三抓三促”工作法,以强班子、提能力为突破口,重塑村党组织战斗力。抓队伍促能力提升:从村里的致富能手、返乡大学生中筛选出2名骨干充实村“两委”班子,优化人员结构;同时积极支持村干部参加各类培训,帮助大家补齐能力短板,提升履职水平。
抓思想促作风转变: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常态化开展理论学习,引导村干部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建立每月谈心谈话制度,通过与班子成员面对面交流,主动查摆工作问题、统一思想认识,让村“两委”的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
抓落实促目标达成:将乡村发展、民生改善等重点任务,分解为一个个具体事项,明确责任人与完成时限,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对照目标进度逐项督查,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难点堵点,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见到成效。
培育特色产业,带动村民致富
过去,玉河村村民收入来源单一,仅靠传统种植勉强维持生计。王金锋抓住县镇发展苹果产业的有利时机,下定决心以苹果种植为突破口,带领村民闯出一条致富路,为此制定了“三步走”计划。
党建引领定方向:带领村“两委”班子反复调研、多方论证,成立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创新推行“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为村民提供种苗、技术、销售等全链条服务,彻底打消大家的后顾之忧。
破解难题强基础:针对村民缺乏种植技术的短板,组织党员带头试种、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后再向全村推广;先后开展苹果种植技术培训200余人次,还搭建“大户带小户”的销售渠道,帮村民解决“种得好、卖不出”的难题。如今,玉河村苹果种植规模从0发展到1200余亩,年套袋量较最初增长近10倍。
示范带动促共富:创新“务工+教学”帮扶模式,让有经验的党员、种植大户在雇佣农户务工时,同步传授修剪、施肥、套袋等技术,培育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逐渐形成“党员大户引领、致富能手示范、普通农户参与”的产业格局,带动41户果农实现规模化种植,让大家在产业链上稳定增收。
创新治理模式,促进和谐稳定
玉河村地处偏远,过去因信息不畅、议事不透明,村民矛盾纠纷时有发生。为破解治理难题,村党支部在王金锋的带领下,创新推行“制度+调解”治理模式,让村子逐步实现从“乱”到“治”的转变。
规范制度保民主: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将村里的重大事项,全程纳入“党支部提议、‘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的流程,决策结果和实施情况及时向村民公开,切实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主动调解化矛盾:扎实推行“书记办”工作机制,王金锋始终秉持“手勤记录、腿勤走访、嘴勤沟通”的“三勤”工作法,经常主动上门走访村民,做好民意收集,聚焦急难愁盼,解决群众困难,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在他的带动下,玉河村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村民的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从“问题村”到“示范村”,玉河村的蜕变,是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生动体现,更是王金锋以实干担当践行初心使命的真实写照。如今,他仍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服务村民,带领玉河村朝着“产业更旺、村子更美、村民更富”的目标不断迈进。(巩永红)
责编:刘朋涛
编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