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看,玉米、豆粕比例要拿捏准,才能省钱又让猪长得壮!”11月17日天蒙蒙亮,石泉县后柳镇中坝村的谢贤主便开始了“致富课堂”,对着“取经”来的村民细细讲解养殖经验。
作为一名无职党员,谢贤主积极响应镇党委党员“六带头”行动中的“产业发展我示范”号召,一头扎进养殖业。如今,他的养殖场中,千余只土鸡在棚舍里踱步觅食,30余头生猪膘肥体壮。
“自己富了不算啥,乡亲们都跟上,那才叫真本事!”他将自家养殖场变成“免费课堂”,只要村民有需求,他随叫随到,从场地规划、品种选择到疫病防控、饲料配比,全程手把手指导,成功带动5户村民发展生猪养殖,户均年增收超过3000元。

谢贤主的故事,正是后柳镇深入开展党员“六带头”行动的一个生动缩影。据悉,后柳镇创新开展“产业发展我示范、项目建设我助力、环境整治我带头、社会治理我先行、乡风文明我添彩、旅游服务我奉献”的党员“六带头”行动,号召全镇595名党员在乡村振兴一线当先锋、作表率,为水乡振兴注入强劲红色动能。
把“带头干”变成“一起赚”
后柳镇推行“支部引领、头雁领航、群雁齐飞”发展模式,通过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项目工地上,让党员在产业发展中当好“领头雁”,有效破解了农村产业散、小、弱的难题。
后柳镇商会党支部书记崔荣钰带头创办茶叶企业,打造1208亩标准化茶园,带动200余人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2000元;磨石村党员李强深耕本土餐饮文化,推出“江鱼鱼宴”品牌,年均创收200万元以上,让80余名群众吃上“旅游饭”。

项目建设现场,同样活跃着党员的身影。“在外打拼多年,总想为家乡做点事。”在外创业的党员徐兴华响应号召返乡,牵头打造黄池山千亩烟田综合示范园,从土地流转到品种选育,全程亲力亲为,如今示范园已成为镇域特色农业的标杆项目。
“通过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的‘双培养’行动,形成‘1+N’帮扶对子,再利用‘乡村人才超市’,把实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后柳镇组织委员黄义芹介绍道,“真正实现了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大家一起赚。”
用“真心干”换来“民心暖”
“以前村里房前屋后没人管,现在党员带头清理,咱也不好意思闲着了!”永红村村民老李指着自家整洁的庭院,语气里满是欣慰。在后柳镇开展的“擦亮后柳”行动中,163名党员主动亮身份、领任务,带头清理卫生死角、整治乱堆乱放。如今的后柳镇,青瓦白墙映绿水,整洁街巷连田园,生态颜值持续提升。
后柳镇充分发挥各年龄段党员的优势,组建“先锋娘子军”“红色调解队”“银龄志愿者”等,让党员成为志愿服务“先行者”、矛盾化解“调解员”、环境整治“排头兵”,用实干实绩打通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
“有困难,找老刘!”作为“红色调解队”的一员,长安村老党员刘天庆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和事佬”,几十年来他的足迹遍布田间地头,累计协调解决各类纠纷10余件。

“我们聚齐多元调解合力,党员带头亮身份,用政策解惑、用情理暖心、用专业破题。”后柳镇党委副书记谭静说,“截至目前,红色调解队已成功化解土地纠纷、家庭矛盾等87件,有效构建起上下贯通、高效联动的基层治理格局。”
从环境整治到矛盾化解,从便民服务到风险防控,后柳镇以党员带头破解基层治理“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难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将“新风尚”扮靓“新水乡”
每逢节假日,后柳镇社区的党员李昕便身着红马甲,穿梭在景区街巷,开展交通保畅、旅游咨询、应急帮扶等志愿服务。
“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身为党员也想为家乡做点什么。”日均服务千余人次,李昕笑着称自己现在是“水乡活地图”。
像李昕这样的青年党员正成为全镇旅游服务、民风建设和经济发展等各领域的生力军。
镇党委将党员“六带头”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组建“红色旅游志愿服务队”,又通过设立“党员示范户”,设立“红色驿站”,推动旅游服务提质增效。2025年关键节假日期间游客量与旅游收入实现双增长,形成了“党建引领、旅游提质、群众增收”的良性循环。
“年轻党员就要用新路子让更多人看到后柳的美!”11月15日,刚结束直播的中坝村驻村第一书记周子力说。
她与镇上43名年轻党员干部组成了“水乡推介直播团”,持续推出“下午饭后柳见”“水乡第一书记直播间”“后柳助农直播”等线上活动百余次,将后柳镇的山水风光、民俗风情、农特产品全方位展示给网友。自党员“六带头”行动开始以来,后柳镇累计接待游客300余万人次,党员带头的优质服务和多元宣传,让“后柳水乡”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以党员之干带动群众之勤,以一镇之兴映照全域之进。如今的后柳镇,一面面鲜红的党旗飘扬在产业发展一线、环境整治现场、社会治理末梢和旅游服务前沿,凝聚起党群同心、共建家园的磅礴力量。这股源自后柳水乡的“红色力量”,正持续辐射带动石泉县基层党建提质增效,成为安康市秦巴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动缩影。(来源:群众新闻 后柳镇)
责编:刘朋涛
编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