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初冬,在汉阴县涧池镇枞岭村的红薯种植基地里,却是一派火热的采收景象。小小的红薯,从田间地头走向百姓餐桌,不仅成就了美味,更铺就了一条带动就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致富路。

走进基地,农户们正忙碌着。挖薯、去泥、分拣,一道道工序衔接有序。新出土的红薯,个个体态饱满,仿佛裹着泥土的珍宝。涧池镇廖家粉坊负责人廖良仕说:“我们今年种了大概是200亩红薯,每天有三四十个工人在抢收,预计10天左右能收完,共收100多万斤。”
据了解,这里出产的红薯并非普通食用品种,而是专门用于制作优质粉条的“加工薯”。基地通过“自种+订单”两种模式,既保证了原料的稳定供应和品质,也通过签订保底收购合同、提供种苗等方式,带动周边农户一起发展,彻底打消了大家“种出来卖不掉”的顾虑。务工工人汤仁琴说:“我们在那里挖红薯,包装那些都是我们在弄,收入一个月有3000多,一年有3万多块钱,收入还挺好的。”

采收的红薯,直接被运往当地的粉条加工厂。在那里,经过清洗、粉碎、过滤、沉淀等一系列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工艺,这些红薯将变身成为晶莹剔透、爽滑筋道的优质粉条。廖良仕介绍说:“我们周围一些县区,包括一些合作社、种植大户跟我们签订的种植回收合同大概有800亩,再加工成红薯淀粉,大概能做七十万斤左右红薯粉条。”
近年来,汉阴县涧池镇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不断延伸产业链、创建品牌、开拓市场。小小的红薯,正以其扎实的产业根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优势,成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劲引擎。(供稿:汉阴县涧池镇)
责编:刘朋涛
编辑: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