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乡村振兴

石泉县红花坪村:“人才活水” 润泽乡村振兴沃土

秦巴山区,汉水之滨,石泉县红花坪村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如今正因一场人才振兴的悄然变革,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清晨的阳光洒在秦巴山间的晨雾上,红花坪村的农田里已是一片忙碌。蚕桑中心的农业无人机正在调试,准备给桑树打药。与此同时,村里的“电商达人”正在打理她们的作品,准备将村里的农特产品展示给全国各地。

秋日里的红花坪村,河道如素练轻展,被村前澄澈的水塘映照得愈发清朗,正应了“前有明镜后有靠山”的福地古语。坡地层叠的稻田翻涌着金浪,塘畔的大鹅与鸭子在结群散步,偶尔传来草虫的唧鸣,俨然一幅厚重饱满的乡村秋景图。

人才之水的注入,让这个曾经寂静的小山村,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昔日,红花坪村只是秦巴山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经济发展落后村。近年来,这个位于石泉县迎丰镇东部的小山村却实现了美丽蝶变:202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先后获得“省级卫生村”“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安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并成为“石泉县美丽家园示范村”。

人才引领,荒滩地变成“聚宝盆”

红花坪村的蜕变,始于人才的回归。面对村级班子力量薄弱、村级人才紧缺的困境,石泉县创新推行镇村工作一体化,镇上选派2名镇干部专职驻村。村上推选了胡养鑫为村支部书记,他凭借自身优秀能力连续两届夺得全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展风采、比业绩、促振兴”总擂主称号。

县人社局选派了3名干部专职驻村,其中1名工作队长,2名工作队员。工作队伍年轻化、高学历,他们思路活、懂技术、冲劲足,为村庄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这支队伍到村后,迅速整合资源,创新工作方式,推动村集体经济向多元化、市场化方向发展。通过土地流转、特色种养、电商赋能等多种路径,曾经闲置的荒滩地被一步步盘活,真正变成了强村富民的“聚宝盆”。

能人兴村,从“空壳村”到“富裕村”

石泉县坚持内培外引相结合,持续深化“能人兴村”战略,切实把能人培育成村级集体经济产业扶贫带头人。

在红花坪村,骨干党员充分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带头以养蚕、养鸡、魔芋、黄精种植为主导产业,2025年以来,带动劳动力转移就业420人,其中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205人;全村落实公益性岗位14个,落实求职补贴63人、交通费补贴115人,参加技能培训21人。“村集体经济的底子厚了,为民办事就更有底气了。”红花坪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胡养鑫深有感触地说。

多元发展,产业融合激活“一池春水”

红花坪村依托优越的生态资源,聚焦产业振兴和稳定就业目标,按照“山上芋药、山中畜禽、山下蚕桑”的绿色循环发展思路,发展魔芋种植600亩、黄精种植240亩、养蚕195张、小蚕共育210张、养鸡1.2万只。

5月16日,红花坪村小蚕共育室格外热闹。这天是红花坪村小蚕共育基地的第一批小蚕育成出栏的日子。“这是今年第一季春蚕,目前合作社共培育了200张,已经全部向蚕农发放,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开始出茧了,就成致富的‘金元宝’了。”红花坪村党支部书记胡养鑫说。“蚕桑产业短、平、快的特点,非常受村民欢迎,今年我们预计小蚕共育200张,全村单这一项产业增收就近35万元”

通过“支部+集体经济合作社+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红花坪村整合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利用财政注资,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诠释乡村“高价值”。

有效治理,“五治融合”筑牢振兴根基

2021年起,红花坪村的变化让乡亲们打心眼里欢喜。巷道干净了,邻里不拌嘴了,办事不用跑远路了,干事的劲头也足了。这都是村里靠党建引领,把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落到了实处。

政治引领上,村党支部和县人社局机关党支部联办21场活动,一起学党史、商量种中药材、合力整村容;自治上,“321”网格模式让事儿大家管,大家都积极主动为村里出谋划策,在今年的“乡村一日捐”中,大家合力捐款5050元;法治上,派出所民警常来用村里的例子讲法,去年夏天还帮两户人家化解了宅基地矛盾。德治上,村里年年评“好婆婆”“好媳妇”,徐大姐照顾瘫痪婆婆五年获表彰,还教孩子们学家风故事,村风越来越淳朴;智治上,村委会的便民信息中心帮了大忙,以前查社保、办低保要跑镇上,现在村干部在村里就能办,去年冬天李大爷的医保报销,没几天钱就到账了。如今的红花坪村,人心齐、风气正、日子甜,“五治”就像五根顶梁柱,撑起了乡亲们的好日子。

乡风文明,古训新篇润民心

红花坪村一直以来民风淳朴,少有邻里矛盾纠纷现象发生,整村散发着和谐的氛围。在红花坪村安置点附近,醒目的廉洁文化标语、红花坪村村规民约、各家门前的家规家训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中村内的《胡氏家规家训》传承历史悠久,更是在全县形成了广泛影响。这些弘扬传统美德、体现时代精神的宝贵精神财富,无时无刻不在引导村民们树家风美德,激发乡风文明建设内生动力。

通过每年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利用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取得了“婚丧事宜规范化”、民间习俗文明化、移风易俗常态化等成效。

如今的红花坪村,产业发展势头蒸蒸日上,乡风更加文明,生态环境优美,移风易俗蔚然成风。村内骨干党员谋产业、促产业、兴产业,普通村民家家户户打扫庭院、栽花种菜,以家庭小美汇聚乡村大美。

石泉县红花坪村的故事是安康市人才振兴的一个缩影。正如《新安康评论》所言:“观念一变天地宽”。红花坪村的实践印证了:人才活水一旦源源不断地注入乡村沃土,便能催生惊人的变化,让这片古老的土地重新焕发勃勃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余洋洋)

责编:张颖

编辑:刘凡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