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为深学“千万工程”精髓、绘好巴庙振兴画卷,巴庙镇组织开展第二次“千万工程”微观摩活动。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各村(社区)党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及包村干部组成观摩小队,实地走进2025年度巴庙镇市级重点村—黄坝村,将“浙江经验”转化为破解本地难题的“金钥匙”,共探乡村振兴新路径、共谱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村口观全局:听规划谋产业,悟治理新实践
观摩小队以“看现场、听介绍、谈感悟”为核心方式,首站抵达黄坝村村口。整洁平坦的道路、错落有致的民居、充满乡土气息的景观布置,瞬间勾勒出美丽乡村的鲜活轮廓。黄坝村党支部书记现场作详细讲解,既深入介绍特色种养殖、腊肉加工、豆腐干加工的多元产业规划,也分享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创新举措与实效,更细致拆解“净美庭院”建设中“发动群众—评比激励—长效管护”的全流程机制。队员们边听边记、实时提问,在直观感受与深入交流中,精准把握黄坝村在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基层治理中的可复制经验。

院落赏巧思:变闲置为景致,留乡韵注新颜
从村口出发,观摩小队第二站走进黄坝村黄家院子。昔日闲置的房舍、荒废的角落,如今摇身一变:野趣盎然的庭院小品、花香满溢的农家花园、承载记忆的农耕微景观,处处彰显“旧物新用”的巧思。黄坝村支部书记介绍,村里坚持“统一规划、就地取材”原则,鼓励村民用旧砖瓦、老物件、本土植被改造自家庭院,既守住了乡村原真韵味,又增添了整洁美观的现代气息。同时,他重点分享了发动群众参与、建立长效维护机制的实践方法,这种低成本、可持续、富乡土味的改造模式,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生动范本。
企业探创新:延链条提价值,树产业新标杆
离开黄家院子,观摩小队第三站来到丰安茂农牧有限公司。走进厂区,整洁有序的环境、现代化的生产设施,尽显农业企业的专业风貌。公司负责人唐正安系统介绍各板块运营亮点:生猪养殖板块依托标准化圈舍、科学疫病防控与生态循环模式,实现养殖效益与环保效益双提升;腊肉加工板块在洁净车间内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杀菌技术,兼顾风味传承与食品安全;豆腐干加工板块则立足本地优质豆类,通过工艺创新与口味升级打造特色品牌,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

公园品温度:化空地为乐园,传记忆暖民心
继企业考察后,观摩小队第四站来到黄坝村小微公园。这片曾闲置的空地,如今凭借旧磨盘、废弃石砖、老瓦片等乡土材料,打造出古朴雅致的石桌石椅与特色景观小品,既保留了乡村记忆,又注入了新的活力。绿树成荫的公园里,村民闲坐聊天、孩童嬉戏玩耍,一派温馨祥和的景象,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幸福打卡地”。这种“低成本、高成效”的改造模式,充分体现“变废为宝”的设计理念与“以人为本”的建设思路,为拓展村民公共活动空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渔业寻共赢:强集体助企业,创三方新格局
观摩小队最后一站抵达丰海源渔业有限公司。走进养殖基地,规整的鱼塘波光粼粼,中华鲟、鸭嘴鲟等特色鱼种自在游弋,尽显特色水产养殖的蓬勃生机。公司负责人介绍的创新发展模式格外亮眼: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出资购置智能投饵机、水质监控系统等现代化渔业设备,再以租赁形式提供给企业使用。这一举措既大幅减轻企业重型资产投入压力、提升养殖精度与生产效率,又通过稳定租金收益壮大村集体经济,形成“集体增收益、企业得便利、产业提效能”的三方共赢格局。

此次微观摩活动,既是一次“走出去学经验”的交流之旅,更是一次“聚共识鼓干劲”的实践课堂,有效点燃了各村壮大集体经济的热情与动力。下一步,巴庙镇将紧扣“千万工程”经验精髓,立足各村资源禀赋精准谋划产业布局,持续探索强村富民新路径,全力绘就巴庙镇高质量发展新画卷。(龙源源)
责编:刘朋涛
编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