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农闲只能干着急,现在跟着村上劳务专业合作社干,家门口就能学技术、接零活、挣工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近日,在宝鸡市凤翔区范家寨的苹果园里,正在熟练进行苹果套袋的村民娄凤利高兴地说。她口中的“合作社”,正是董家河村新成立的劳务专业合作社,该劳务专业合作社通过探索“1+3+X”全链条劳务输出模式,有效破解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的矛盾,走出了一条组织化、专业化、保障化的乡村劳务输出新路径,实现了“村上搭平台、门口能上岗、顾家又增收”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一个平台:打破壁垒,就业信息“一网通”
过去,用工需求信息不畅是阻碍村民就业的最大“拦路虎”。董家河村劳务专业合作社创新搭建了村级劳务输出全链条服务平台,集信息发布、资源整合、供需匹配、跟踪服务于一体。村支书马赟介绍:“这个平台就像一座桥,一头连着村里想干活的群众,一头连着需要用工的企业,我们专人负责对接本地及周边用工企业、项目工程、种植大户,深度挖掘就业岗位资源,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彻底打破了信息壁垒。”通过这个平台,村民再也不用盲目外出碰运气,在合作社微信群就能看到最新的用工信息,实现了“就业有门路,用工有资源”。
三大核心:精准发力,稳岗增收“有保障”
围绕如何让村民“放心务工、安心增收”,董家河村劳务专业合作社聚焦“技能培训强本领、就业对接拓渠道、权益保障稳务工”三大核心环节精准发力。
“没有技术,工资就上不去。”合作社监事杜亚利深有感触。合作社紧盯市场需求和村民意愿,开展“订单式”精准培训。村民陈菊彦参加了合作社组织的果园作务技术培训后,技能水平显著提升,如今已成为苹果作务服务小组的技术骨干,日工资比普通零工高出了不少。“学了技术就是不一样,现在咱也是‘技术工’了!”陈菊彦自豪地说。截至目前,合作社已成功举办果园管理、小吃制作等实用技能培训2期,累计培训86人次。
合作社主动出击,与本地及周边的汇峰农业、雍丰果业、康远工贸等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我们企业季节性用工需求大,以前找人费时费力,还不稳定。现在和董家河劳务专业合作社对接,他们提供的工人经过培训,技能对口、干活踏实,解决了我们用功的难题。”雍丰果业负责人张军强对合作社的服务赞不绝口。通过精准匹配,合作社已向4家重点企业稳定输送劳务130人次,累计助农增收7万余元。
劳务输出最怕欠薪和受伤,董家河村劳务专业合作社将权益维护关口前移,法律顾问直接下沉到各劳务服务小组。“签合同前,法律顾问会帮我们把关;干活时遇到纠纷,也能第一时间找到人帮忙调解,心里特别踏实。”建筑工程小组的村民严存奎表示。法律顾问全程参与合同审核、普法宣传和纠纷调解,有效预防化解劳务纠纷,切实保障了村民的合法劳动报酬和人身安全。
X支队伍:专业赋能,劳务服务“精细化”
为提升服务竞争力,合作社摒弃“大锅饭”,依据范家寨镇苹果主导产业和市场需求,科学组建了“苹果作务技术服务队、农机作业服务队、乡村建设施工队、家政综合服务队”4支专业服务队。
苹果作务服务小组组长娄凤利介绍:“我们小组专门提供苹果作务技术,从修枝剪枝到人工授粉、采摘分级,提供全流程服务。”农机服务小组则整合了村内分散的农机资源,为农户提供便捷高效的农机服务,“以前农机闲着也是闲着,现在加入服务队统一派单,机器利用率高了,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农机手余红伟说。
每支服务队都配备了“三位一体”的管理支撑,小组负责人统筹运营,劳务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和质量把控,法律顾问负责风险防控,合作社统一为稳定务工村民购买人身意外保险,目前在技能培训、设备购置、风险保障等方面已投入资金1万余元。(王 博)
责编:杜鹏飞
编辑: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