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烈日炙烤着秦巴山区的沟壑。汉阴县汉阳镇交通村一处院落里,蔡某拧开家中水龙头,水流细若饭筷,他当即拨通网格员的电话,“我们这一片吃水难啊!”
受持续干旱影响,汉阳镇部分高位山区溪流断流、蓄水池见底,交通村部分片区因地势高、水压不足,村民自来水供应不稳。蔡某家中的水龙头虽未完全断流,但接满一桶水仍耗时良久。“做饭洗衣都犯难,更怕旱情再加重。”村民的焦虑在邻里间蔓延。
接到这通电话后,网格员将诉求反映至村支部,村支书带队实地核查后,与驻村工作队、联村站所商讨解决方案。经历反复的对上衔接,最终争取到一笔项目资金用于勘探打井。在实地考察、划定备选井位、进行地质评估等流程后,打井的钻头终于扎进了交通村的土地,钻机发出沉闷的轰鸣。“见水了!”众人围上前,只见清冽的井水喷涌而出,在阳光下划出一道银亮的弧线。新开凿的备用水源,惠及此片区多户人家。
民有所呼,政有所为。从“解一时之渴”到“谋长远之策”,在这场旱情大考中,一口井不仅浸润着“人民至上”的赤诚,也涌动着基层治理的智慧。当网格的“神经末梢”精准感知民生温度,当镇级的“资源枢纽”高效激活共治力量,那些曾令人望而生畏的“硬骨头”,终将化作检验初心的试金石。(马力)
责编:刘朋涛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