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教文旅

延安市文化馆:丝韵传薪火 童心连晋陕

当陕北的夏夜晚风裹挟着丝竹之韵掠过宝塔山,一场跨越黄河的文化之约在延安文化艺术中心广场温情上演。7 月 27日,由延安市文联、市文化馆、市音协主办、延安葫芦丝巴乌学会承办的 “丝韵传薪火 乐音绽华章”—— 山丹丹文艺志愿服务 “六进” 暨学会八周年消夏晚会,以民族音乐为桥,串联起陕晋两地少年的文化对话,更生动展现了民族文化进校园的丰硕成果。作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主阵地,延安市文化馆始终以 “文化惠民、薪火相传” 为己任,对这场晚会全程指导支持,这正是馆内践行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 使命,落实新时代文化建设要求的生动实践。

IMG_256

晚会以一曲《中国龙》点燃全场。延安各学校小学生的齐奏稚嫩而坚定,旋律中流淌的不仅是民族认同,更是新时代青少年对 “强国有我” 的生动诠释。在红色土地上,这群少年以乐声践行 “传薪火” 的使命,将个人成长融入民族复兴的洪流,彰显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的教育成果。

IMG_256

随后,延安学子独奏的《映山红》更具深意。葫芦丝婉转的音色将革命岁月的赤诚与热血娓娓道来,让红色记忆在丝韵中苏醒。这不仅是教学成果的展示,更是延安市文化馆联合教育系统开展 “红色音乐进校园” 工程的缩影 —— 通过民族乐器演绎红色经典,让青少年在旋律中感悟革命精神,筑牢信仰之基。

甘泉县会员合奏的《甘泉情》以原创曲调诉说基层心声。乐声里流淌的黄土高原质朴与甘甜,正是 “六进” 活动扎根人民、服务群众的生动写照。延安市文化馆始终将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作为文艺工作的生命线,通过支持此类基层创作,让文艺真正成为凝聚民心、汇聚民力的精神纽带。

IMG_256

山西两位演奏者带来的葫芦丝小齐奏《木鼓神韵》以跨界对话书写了新时代民族团结的佳话。黄河两岸的丝韵和鸣,不仅是艺术形式的交流,更是落实 “推动区域文化协同发展” 的具体行动。延安市文化馆以此为契机,深化与晋、鲁等地文化单位的合作,通过民族音乐搭建交流平台,增强中华文化认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艺术力量。

IMG_256

压轴的《月光下的凤尾竹》齐奏,汇聚了延安市及县区百余位学子。乐声中凝聚的不仅是青少年的艺术梦想,更是 “文化自信从娃娃抓起” 的实践成果。延安市文化馆多年来推进 “民族艺术普及计划”,在多所中小学建立实践基地,正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传承,让青少年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守护者和自觉传播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文化底气。 作为延安市音协山丹丹文艺志愿服务 “六进” 活动的重要场次,晚会延续了 “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 的服务宗旨。用葫芦丝的婉转再现革命岁月的豪情。台下观众中,既有搬着小马扎来的社区老人,也有刚放暑假的中、小学生,近千名观众在乐声中感受着民族艺术的魅力。

IMG_256

延安葫芦丝巴乌学会会长白庆红在致谢时特别提到:“学会能走过八年,离不开文化馆的鼎力支持。从最初的免费排练、演出场地,到后来的公益师资培训,再到今天的跨省交流平台,文化馆始终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 据了解,八年来,延安市文化馆联合学会培养青少年学员 2000 余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十多场,让葫芦丝这一民族乐器成为连接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生活的鲜活纽带。

晚会在全体演职人员的掌声中落下帷幕,陕晋两地的孩子们手拉手谢幕的画面,成为这个夏夜最温暖的剪影。延安市文化馆将以此次晚会为契机,继续深化 “民族文化传承工程”,推动更多跨省青少年文化交流项目,让丝竹之韵在校园里扎根,让民族之花在交流中绽放,真正实现 “文化惠民不止步,薪火相传!(供稿:延安市文化馆)

责编:杜鹏飞

编辑:时雨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