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时代热点

技术赋能下的检务保障革新——基于洛川县人民检察院的实证研究

在洛川县人民检察院的公益诉讼指挥中心,检察官正通过无人机回传的4K影像分析生态环境损害证据,巡回检察车搭载着便携式设备,在20公里外的苹果园中现场办理案件。这些场景折射出中国基层检务保障体系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从传统办公条件保障向现代化司法能力支撑的转型升级。作为司法公正的”隐形支柱”,检务保障水平的提升直接关乎每起案件的办理质效,更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在司法领域的具体体现。

时代变革中的保障新需求

基层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的”神经末梢”,其检务保障水平直接关系到司法办案质效和法治建设根基。当前在司法改革背景下,基层检务保障体系正经历着从”保运转”向”促发展”的转型。这对传统保障模式提出三重挑战:案件爆炸式增长需要更高效的办案装备支持,证据电子化趋势要求更专业的技术调查能力,司法透明化标准倒逼更完善的信息化建设。检察长坦言:“过去保障工作主要解决有没有电脑、纸张够不够的问题,现在要思考的是如何构建支持云端办案、智能辅助的技术生态。”

这种转变体现在三个维度:物质保障从基础设备配置转向系统化解决方案设计,如建立涵盖现场勘查、证据固定、文书生成的全流程技术链条;人才保障从数量补充转向结构优化,电子数据鉴定、金融审计等专业技术岗位需求激增;管理机制从静态预算执行转向动态需求响应,需要建立与案件量、难易度挂钩的弹性保障机制。这种转型不仅是应对案件量增长的被动调整,更是主动适应司法规律的战略选择。

洛川县人民检察院坚持“保障跟着业务走”,在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过程中,根据业务需要,改造“两房”功能布局,四年内建成生态环境指挥中心、公益诉讼检测实验室、马锡五式检察工作室、远程提讯室、新媒体工作室等10个专业功能区,为新增职能提供硬件支撑,确保改革政策精准落地。

体系化建设的关键突破

技术装备的体系化建设是现代化保障的物质基础。智慧检务不是简单堆砌硬件设备,而是构建覆盖案件全流程的技术支撑网络。洛川县人民检察院构建”四位一体”的技术支撑网络:移动终端满足外出办案即时性需求,专业化实验室保障专业技术分析能力,智能化OA办公系统重塑内部运转流程,安全防护的可靠性守护司法信息安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装备配置标准从”人均占有量”向”功能覆盖率”转变,重点考核设备能否有效支持特定类型案件办理,而非简单统计数量指标。

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培养是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检察辅助人员的专业化建设需要突破传统人事管理框架,建立分类培养机制。对于技术调查官侧重电子取证等专业技能认证,对于书记员强化法律文书标准化训练,对于司法警察突出新型警务能力培养。通过构建阶梯式人才成长通道,形成与检察官职业发展相配套的辅助人才体系。洛川县人民检察院通过“导师制”结对培养、跨部门轮岗实训、赴先进院跟班学习等方式,培育复合型保障人才。创新开展”传帮带”“交流轮岗”等活动,组织老干部口述院史、青年干警编排法治情景剧等,使文化传承具象化、生动化。

制度创新的深层探索

管理制度的精细化创新是提升保障质效的制度保障。洛川县人民检察院引入全生命周期理念,推行”一物一码”资产数字化管理,对重大装备建立从采购论证到报废处置的全程跟踪机制,对信息化项目实行需求分析、建设实施、运维评估的闭环管理。对信息化项目实行需求“双确认”,即业务部门与技术部门联合审定;建设三阶段管控,即设计、实施、验收三个阶段递进式管控;运维”五维度”,即从安全性、稳定性、兼容性、易用性、经济性五个维度建立运维标准体系。

同时,创新构建”天地一体”技术支撑网络,通过三维度立体化布局实现司法办案能力跃升:在空中层配置大疆M300RTK无人机,年度巡查里程突破2000公里,大幅提升生态环境损害取证效率,原来取证跑断腿,现在“咔嚓”拿到手;地面层部署搭载6类专业检测设备的巡回检察车,实现辖区所有乡镇执法全覆盖,确保现场快检与即时办案无缝衔接;云端层全面升级统一业务系统2.0版,打通从案件受理、证据调取到文书生成的72项线上流程,构建起全链条数字化办案体系。该技术矩阵通过空天地协同运作,既拓展了法律监督的物理空间,又重塑了司法办案的时序流程,使检察权运行呈现出立体化、即时化、智能化的新特征。尤为关键的是,该院将大数据法律监督思维深度融入办案实践,自主研发“制发+执行”法律监督模型,为精准发现监督线索、研判类案规律提供强大数据支撑,推动检察监督从“个案办理”向“类案治理”模式转型。

这种变革也正以科技之力重塑着司法为民的新形式,检察”双进”视联网平台如同一条数字纽带,将全县13个镇街、便民服务中心紧密串联,让司法服务突破时空界限——村民足不出户就能通过高清视频连线获得专业司法指导,困难群众轻点屏幕即可完成救助申请,信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与检察官”面对面”沟通。这种”云端司法”新模式,让公平正义的阳光通过光纤网络照进每一个村落。

面向未来的发展图景

站在”十四五”规划中期的节点,基层检务保障将呈现三个发展趋势:保障标准趋向”全国基线+地方特色”的弹性体系,既守住司法公正的底线要求,又鼓励符合区域特点的创新实践;技术应用注重”前沿探索+实用导向”的平衡发展,既保持对区块链存证等新技术的敏感度,又确保每项投入都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办案助力;大数据监督模型的深度应用与迭代升级将成为提升法律监督刚性与精准度的核心驱动力;人才建设突出”专业深度+复合能力”的培养方向,在夯实专业技术根基的同时,增强法律素养和协同能力。

从业二十年的老检察官这样描述他的感受:”十年前我们讨论的是如何买得起设备,五年前研究的是如何用得好系统,现在思考的是如何建得成生态。”这番感悟生动揭示了检务保障从工具层面到体系层面的跃迁。随着《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技术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落地实施,这套隐形的司法支撑体系正在完成从”后勤保障”到”战力引擎”的角色进化。在法治中国建设的征程上,检务保障现代化既是支撑体系,也是映照司法进步的镜子,其发展历程本身就成为司法改革最生动的注脚。(作者:洛川县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 赵玉玉)

责编:张颖

编辑:汪洋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