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东关老城区的青石板路还浸着露水,一个穿藏蓝制服的身影已穿梭在老城的大街小巷……这个雷打不动的“晨巡”习惯,康礼峰已经坚持了八年。作为安康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支队汉滨大队老城中队中队长、中共党员,这位从军营走出来的“城市管家”,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老城区的街巷里写下了“创建为民、创建靠民”的生动注脚。
从“旱厕之困”到“文明之变”:一场关乎民生的“厕所革命”
2017年夏末,康礼峰调任老城创建办公室主任、城管办主任、爱卫办主任。上任第一天,他没有坐在办公室看报表,而是揣着笔记本走进了大北街、鼓楼街的老巷子。青瓦灰墙间,一股股刺鼻的气味迎面扑来——这里是老城区旱厕最集中的区域,46条背街小巷里,190个居民旱厕像“老伤疤”般扎眼。“外地游客一下火车,闻着味儿就皱眉,说“秦巴明珠”咋是这味儿?“社区干部的话,像根刺扎进了康礼峰心里。
“厕所虽小,却是城市文明的窗口。”他连夜召集科室人员开会,桌上摆着走访三天记录的60多页笔记:哪户老人行动不便、哪片区域公厕分布最密、居民对改造有哪些顾虑……随后三个月,他带着队伍“泡”在巷子里:白天逐户敲门,听老人们念叨“用了一辈子旱厕,改水冲的不习惯”;晚上蹲在社区会议室,和设计师对着卫星地图调整管网走向;周末请卫生专家来开讲座,给居民算“卫生账”“健康账”。
最难的是南马道6号院。80岁的张奶奶守着祖传的两间老房,说啥也不让拆院里的旱厕:“这蹲坑是我男人修的,拆了我咋活?康礼峰连续七天,每天早中晚去陪老人拉家常。从张奶奶回忆起老伴儿当年修旱厕的辛苦,到聊起孙子放假回来上厕所的不便,他蹲在门槛上拉着老人的手说:“奶奶,咱们把旱厕改成带扶手的水冲厕,您孙子回来也能住得舒服,这不也是您老伴儿希望的吗?“老人抹着眼泪点头时,康礼峰的笔记本上重重记下:“情感沟通是打开心门的钥匙。”
2018年深冬,当最后一座改造后的公厕在老城落成时,老城区的卫生厕所普及率从不足30%跃升至95%。张奶奶家的新厕所装了暖灯,她逢人就说:“小康比亲孙子还贴心!”这场“厕所革命”不仅改了设施,更改了习惯——康礼峰趁热打铁,带着社区组织“最美庭院”评比,老人们开始主动打扫门前卫生,连多年不愿清理的屋檐杂物都被收拾得干干净净。
从“马路市场”到“有序街巷”:一场啃硬骨头的“攻坚之战”
2021年春,老城区的静宁北路又到了“早高峰”:菜农的推车、商店的货架、送孩子的电动车挤成一团,烂菜叶混着污水漫过人行道,居民王大爷买菜回家摔了一跤,膝盖缝了三针。“马路市场存在20多年了,管过,可摊贩一闹就反弹。同事劝康礼峰:“差不多就行,别吃力不讨好。”他却倔强的说:“群众的安全和便利,比啥都重要。”
这场“硬仗”,康礼峰准备了三个月。他带着队员凌晨六前点蹲守,摸清了摊贩的进货时间、经营规律;挨个走访摊主,记录他们的难处:“家里有生病的老人,只能摆摊挣药钱”“租不起门面,每月多挣1000块供娃上学;又跑遍周边农贸市场,协调市场管理方延长收摊时间。笔记本上,“堵”与“疏”的方案改了5版,最终确定“分阶段取缔、分类别安置、分时段管理”的策略。
取缔首日,静宁北路的鱼摊摊主老李头抱着秤杆堵在路中间:“拆了摊子,我一家五口喝西北风?”康礼峰走上前,“李哥,这早就给你想到了,你可以租前面那家门面租金也合适,走,我陪你去找房主沟通一下?”老李头愣了:“你咋知道我租不起贵的,也还想继续在这条街上经营?”康礼峰翻开笔记本,上面记着:“李××,52岁,妻子残疾,两个孩子上学,月收入6000元,家庭支出8000万元。老李头红了眼眶:“兄弟,我信你!”
十个月里,康礼峰没休过一个完整周末。他的笔记本上,“未解决事项”一栏从密密麻麻变得越来越少:6月解决12个流动摊点安置,7月协调3家早餐铺进固定门店,8月联合交警整治乱停车辆……。如今,这里早高峰通行时间从20分钟缩短到5分钟,王大爷每天早上都来遛弯:“现在路宽了,心也宽了!”
从“城市管家”到“百姓亲人”:一颗始终滚烫的初心
参加工作20余年,从军营到地方,从创建办主任到城管中队长,康礼峰的身份变了,可藏蓝制服左胸的党徽始终锃亮。他的笔记本换了15本,每本扉页都写着:“群众的小事,就是我们的大事。”
同事们说,康队的办公室在马路上——他每天步行3公里一线带队巡查整治,鞋子一年都要换好几双;居民们说,康队长比家人还亲——独居老人的水管坏了找他,商户的招牌歪了找他,甚至小两口吵架也要找他评理。2022年暴雨夜,在防汛包抓户新石村,他蹚着水背出3位行动不便的老人,自己却因血压突然升高差点儿晕倒在水里;每逢节假日,他总是带头一线带队值守,哪怕错过了多少个和家人团聚共享节日晚餐的亲情时刻。
“有人问我,干城管图啥?”康礼峰摸着胸前的党徽,“咱图的是走在老城的街上,居民能笑着打声招呼;图的是外地来安旅游,能竖起大拇指说“安康真干净”;图的是把每一寸土地都走热乎了,让老城区既有烟火气,更有文明味。”
如今,老城区的梧桐树又茂密了很多,康礼峰的晨巡路上,总能遇到端着茶碗晒太阳的老人、送孩子上学的家长、扫街的环卫工。他们会大声喊:“康队,吃个烧饼再走!”这声音里的温度,比任何荣誉证书都珍贵——那是群众对“创建为民”最朴实的回应,也是一位共产党员用脚步丈量出的初心分量。(供稿:安康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支队汉滨大队)
责编:张颖
编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