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神木市大柳塔试验区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凭借日趋成熟的急危重症救治体系与精湛医疗技术,在脑血管急症救治领域接连突破,成功挽救多名患者生命。从危重脑动脉瘤破裂至蛛网膜下腔出血救治,到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突破,再到神经血管介入技术攻克血管狭窄与闭塞难题,更有高龄高危脑出血患者的成功救治,一系列案例标志着神木市大柳塔试验区人民医院急危重症脑血管疾病救治体系日趋成熟,多学科协作(MDT)与高精尖技术深度融合,为区域百姓筑牢坚实的“脑血管健康守护墙”。
精准拆“弹”:成功挽救动脉瘤破裂患者
2025年8月,一名中年患者因“撕裂样剧烈头痛”急诊入院,血压高达179/89mmHg。神木市大柳塔试验区人民医院立即启动卒中绿色通道,头颅CT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头颈CTA进一步锁定“左侧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这颗“颅内定时炸弹”随时可能二次出血致命。
内科团队率先发力,通过强力降压、脱水降颅压、预防血管痉挛等治疗稳定患者体征;神经介入团队同步推演手术方案,与家属充分沟通后确定微创介入方案。8月19日,在手术麻醉科配合下,团队实施“全脑血管造影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经股动脉穿刺送入微导管,在高清DSA引导下精准抵达瘤体,填入弹簧圈并植入支架。术后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不显影,载瘤动脉通畅。仅4天后,患者便独立下地行走,8月27日顺利出院,从“命悬一线”重获新生。
黄金溶栓:5例突破,3小时逆转脑梗危机
2025年7月,52岁患者因“左侧肢体活动不利3小时”到神木市大柳塔试验区人民医院就医,急诊科即刻启动绿色通道,神经内科专家火速会诊。查体发现患者左侧肢体完全瘫痪,头颅MRI确诊“右侧大脑半球急性脑梗死”,NIHSS评分8分。最关键的是,患者处于“4.5小时黄金救治窗”内,为患者输注阿替普酶(rt-PA),全程密切监护。随着药物起效,患者左侧上肢抬举握物功能恢复,左下肢屈伸自如,复查NIHSS评分降至2分,瘫痪症状明显恢复。
截至目前,神木市大柳塔试验区人民医院已成功完成5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标志着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救治体系正式成熟。
微创介入:攻克血管狭窄与脑梗闭塞
神木市大柳塔试验区人民医院神经介入团队在血管治疗领域也再破难关。73岁的路先生因“反复头晕、行走不稳”就诊,检查确诊“左侧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伴II度盗血”。团队摒弃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的弊端,采用介入支架治疗:在DSA引导下经股动脉穿刺送管,精准释放支架,术后患者头晕即刻缓解,双上肢血压恢复一致。
56岁的白先生突发“言语不利、肢体偏瘫”,甚至意识模糊,检查显示“左侧颞叶、额叶大面积脑梗死”,闭塞血管若不及时开通,将引发脑疝致命。神木市大柳塔试验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王教授带领团队紧急实施介入手术,2小时后成功开通闭塞血管,血栓溶解、血流恢复。术后患者意识与肌力显著改善,为后续治疗赢得关键机会。
高龄高危:多科室协同闯过脑出血生死关
8月30日,60岁的赵某某因“突发言语不清5小时”急诊入院,血压飙升至228/119mmHg,处于“高血压危象”状态,头颅CT确诊“脑出血并破入脑室系统”,病情危急。
神木市大柳塔试验区人民医院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卒中团队紧急会诊,评估后认为:患者血肿量大、位置深且破入脑室,保守治疗风险极高,需立即手术。征得家属同意后,专家团队迅速实施“静脉麻醉下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解除脑脊液循环梗阻,手术顺利达成预期目标。目前患者神志清楚、肢体活动自如,已转入康复阶段接受系统训练。
专家指导助力,擘画未来发展蓝图
8月28日,陕西省卒中中心建设评价指导及质控专家到神木市大柳塔试验区人民医院进行卒中中心现场调研指导工作。专家调研组实地走访了急诊绿色通道、影像科、疼痛康复科、内科及介入手术室,重点核查了“DNT(入院到溶栓时间)”“DPT(入院到取栓时间)”等核心指标落实情况,并对病历管理、多学科协作机制进行了现场指导,为卒中中心标准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专家组强调,卒中救治的关键在于“快”和“准”,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早期识别和转诊能力。
未来,神木市大柳塔试验区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将持续优化“卒中绿色通道”流程,缩短患者从入院到治疗的时间;同时加强医护人员技术培训,精进溶栓、取栓、颅内血肿清除等核心技术,推动多学科协作(MDT)模式更高效运转,为更多急性卒中患者提供“及时、规范、高效”的救治服务。
责编:杜鹏飞
编辑: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