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办案,阳光司法,近日,一群特殊的“裁判官”正走入检察机关。他们不是法律专家,却能在案件办理中发声;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却用最朴素的正义观,为公平正义“打分”。他们--就是人民听证员。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听证员让司法更透明
过去,一些案件的处理可能让当事人觉得“我说了不算”。现在,当遇到邻里纠纷、公益诉讼等复杂案件时,检察院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主动邀请人民听证员走进听证室。听证员们会提前审阅案件材料,在听证会上认真听取双方陈述,甚至可以直接向当事人提问。他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条意见,都成为检察官全面考量案情的重要参考。这种“开门办案”的模式,让司法过程从“幕后”走向“台前”,真正实现了看得见的正义。
从“专业判断”到“群众智慧”,听证员让司法更接地气
法律条文是严谨的,但案件背后的人情事理同样需要被看见。人民听证员来自社区、企业、学校等不同领域,他们带着“街坊邻居”的视角,用生活经验和公序良俗来审视案件。比如在一些邻里纠纷案件中,听证员结合当地习俗和人情往来,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调解方案,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他们的参与,让司法判决不仅符合法律规定,更贴合群众的感受和需求,让“法理”与“情理”实现了完美平衡。
从“纸上正义”到“实际认同”,听证员让司法更有温度
“以前觉得检察院离我们很远,现在当了听证员,才知道办案子这么细致,还会认真听我们普通人的意见。”一位社区出身的听证员这样说。人民听证员的参与,不仅为案件处理提供了多元视角,更重要的是,让当事人感受到了被尊重、被倾听。当他们看到自己的诉求被听证员关注,看到案件处理吸纳了群众的合理建议,对司法结果的认同感和信任感自然大大提升。这种由群众参与、群众认可的正义,才是最有温度、最有力量的正义。
如今,在洛川县人民检察院,人民听证员制度已成为基层司法实践的重要一环。它打破了司法的神秘感,让公平正义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听、可感、可参与的具体实践。(王鲁川)
责编:张颖
编辑: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