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我想通了,我同意离婚。”5月19日,在汉阴县人民法院汉阳法庭第三次庭前调解现场,刘某同意签署调解协议,王某当庭履行了经济补偿款。庭后刘某还专程向办案人员送来锦旗一面表达感谢,至此,这起僵持多年的婚姻纠纷,通过法官多次“背对背”沟通和释法析理,最终得以圆满化解。
原告王某与被告刘某登记结婚后育有一女,王某曾在两年前起诉要求与刘某离婚,后经法庭调解撤诉。今年4月王某再次提起离婚诉讼。
“我跟刘某已经很久没有共同生活了,我们两个人的年龄、性格、观念相差太大,实在是过不到一起……”王某递交诉状后,先后三次来到法庭向法官倾诉。
法官在与刘某沟通时,刘某情绪一度十分激动:“前几年娃娃还小,她在家带孩子,我为了这个家在外面辛苦打拼,我坚决不同意离婚!”
“我希望你能静下心来好好考虑你们的婚姻问题,平衡利弊,看怎么处理对双方更好、对孩子更好。如果分开已经成为定局,与其针锋相对、争执不下,不如各退一步、好聚好散。”承办法官依托“心理疏导+法律研判”双轨机制,一方面对刘某进行了多次情绪疏导,引导其倾诉委屈并适时加以劝导,另一方面向其释明了相关法律规定。
刘某经过深思熟虑,主动与承办法官取得联系,表示同意离婚。在制定调解方案时,办案法官充分考虑到双方实际情况,让双方站在念旧情、化积怨、为娃好的角度来协商。经过近3小时的沟通,双方就财产债务分割、子女抚养、经济补偿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案件得以圆满解决。(吴昕驰)
责编:张颖
编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