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4日,汉中市南郑区文化馆(区非遗保护中心)召开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交流座谈会。汉中市南郑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曹雪梅、汉中市南郑区文化和旅游局文化艺术股负责人胡林、汉中市南郑区文化馆馆长(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胡婧、区文化馆党支部副书记李红早、区文化馆工会主席王平、区文化馆非遗部主任李文文、区文化馆非遗干部李宗昱及90名区级非遗传承人参会,围绕“守正创新·薪火相传”主题,系统学习政策法规、交流传承经验、部署年度工作,为南郑非遗保护注入新动能。

会议核心议程与成果
本次会议集政策学习、经验交流、工作考核、任务推进于一体。会议首先由区文化馆党支部副书记李红早领学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强调要将会议精神融入非遗传承实践,增强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南郑区文化馆工会主席王平随后领学《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重点章节,明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背后的责任与使命。同时通报了2025年区级传承人动态调整情况,新增15名区级传承人,现有国家级2名、省级3名、市级17名,区级101名,梯队结构持续优化。

在传承人交流发言环节,南郑竹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范晓芳、高家岭土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远聪、南郑协税社火高跷代表性传承人周世富、黎坪八大碗代表性传承人雷刚分别围绕技艺传承、创新实践、面临困境及未来规划进行了真诚分享。
2025年南郑非遗保护工作亮点

南郑区文化馆馆长胡婧全面回顾了2025年南郑区非遗保护工作的核心亮点。2025年南郑非遗实现本土深耕与国际突破双重进展:新增4项市级非遗名录,6项技艺通过省级名录公示;新增7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80后90后新生力量持续壮大。《汉中藤编保护发展条例》将于2026年1月1日颁布,与西安美院合著的《问艺田野》学术专著计划明年出版。尤为突出的是,”汉中藤编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案例”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案例,藤编作品”织梦者”亮相全球妇女峰会,标志着南郑非遗首次登上国际舞台。
2026年重点任务部署
2026年将聚焦 “系统性保护、创新性发展、广泛性传播”三大核心方向,重点推进以下五项工作:深化保护体系建设、推动融合创新发展、强化传播普及力度、加强理论研究阐述、夯实传承保障基础。

领导寄语与传承使命
曹雪梅副局长强调,传承人需兼具“手艺人”与“守护者”双重角色,既要坚守技艺本真,又要探索“非遗+”融合路径,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会议呼吁全体传承人以此次座谈会为契机,共同推动南郑非遗从“小众坚守”迈向“大众喜爱”,从本土传承迈向国际舞台,为建设文化强市、推动南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非遗力量。(撰稿:李文文 摄影:张志霞)
责编:杜鹏飞
编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