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民主法治

旬阳“老倌调解室”:让冰封的亲情在情法中消融

即将入冬的旬阳市关口镇已透出些许冬意,但“老倌调解室”外的阳光却格外温煦,仿佛上天也愿见证这场关乎人伦与法律的特殊调解。这间朴素的屋子,此刻正成为抚平李氏父子多年嫌隙的希望之地。

年逾七旬的李大爷,在“老倌”的陪伴下颤巍巍地走进门。他身形消廋,那双曾劳作一生的手布满老茧与深痕,此刻正无助地搓动着。他那写满风霜的脸上,交织着愁苦、委屈,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期盼。此前,他向党委政府道出了心中最大的烦心事:儿子保存他的养老金发放卡和身份证,他想自己保管,可儿子却不给。在场人听后,均眉头紧锁,就这点事,何以走到这一步?

IMG_256

调解尚未正式开始,“老倌室”内的空气已近乎凝固。李大爷的儿子小李独自坐在角落的椅子上,眉头紧锁成一个“川”字,双臂紧紧交叉抱在胸前,像是一种防御,又似乎是一种无声的抗议。他的目光低垂,避开与所有人的接触,周身散发着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

在调解前的单独谈话环节,他压抑的情绪终于爆发。“我没有这样的父亲!”小李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养老金卡我可以不保管,但我要求解除父子关系,从此一刀两断,各不相干!”这决绝的话语像一块寒冰,让这场调解从一开始就蒙上了厚重的阴影。究竟是怎样的积怨,能让至亲之间产生如此深的裂痕?

调解正式开始时,小李起初保持着沉默,用短暂的“是”或“不是”应答。但在“老倌”和法官温和而坚定的引导下,他心底那道沉重的闸门,终于被过往的委屈与不甘缓缓冲开。

“我十几岁,还是个半大孩子的时候,就独自背上行囊外出打工了。那个时候他在哪里?他管过我一口饭,问过我一句冷暖吗?”小李的声音从低沉逐渐拔高,带着明显的哽咽,“后来我结婚生子,辛辛苦苦一砖一瓦自己建房,你们问问他,他出过一分钱吗?搭过一把手吗?就说我建房那最难的几年,他是给我搬过一块砖,还是买过一粒沙?”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情绪,“这些也就算了,他非但不帮忙,还在外面、在亲戚面前,到处说我的不是,说我没本事,说我不孝顺……”

他承认保管着父亲的证件,但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担心父亲年纪大了,支取时出意外,最后无法收场。“我难道没给钱没给东西吗?我哪次回家没有把米、面、油、盐、酱、醋这些生活必需品备得齐齐的?我给的钱,他又都花到哪儿去了?还有家里的卫生问题,说了多少次都不听不改!谁愿意回一个无处下脚的家?要回去看看他,想到家里那个环境都没心情了!” 他一口气倾诉着,作为一个同样要承担家庭重担的中年人,他不仅要抚养三个未成年的孩子,还要应对生活的种种压力,父亲的“不省心”成了压垮他耐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听着儿子声泪俱下的控诉,原本理直气壮、认为自己占尽道理的李大爷,渐渐收回了目光,深深地低下了头,那双布满皱纹的手握得更紧了。

就在父子间的情绪陷入僵局之时,被邀请来的原江北村退休老书记,一位在村中德高望重的“老倌”,用他那略带沙哑却充满力量的乡音,缓缓开口,打破了沉寂。

他首先将身体转向李大爷,语气恳切而真挚:“老哥啊,咱们都是黄土埋到脖子的人了,有些道理得明白。咱们做父母的,要想孩子真心实意地孝敬你,那是要以心换心的啊。”他顿了顿,目光中带着历经世事的通透,“孩子从小到大吃过的那些苦,受过的那些累,你可曾静下心来好好体会过?你那些固执了多年的生活习惯,是不是也该为了孩子、为了这个家的和睦,稍微改一改?咱们老了,图个啥?不就是图个家庭和睦,儿孙绕膝吗?说到底,将来床头榻前,端茶送水,养老送终,最后依靠的,不还是自己的孩子吗?”

老书记的话语朴实无华,没有一句高深的理论,却像一把钥匙,精准地探入了李大爷的内心。接着,他又将目光转向小李,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的难处、委屈,咱们都听见了,也都能理解。不容易,真的不容易。可是,咱得把理掰扯清楚。父母有再多的不是,千错万错,他们是赋予你生命的人,这一点,到啥时候都改变不了。”他的声音提高了些许,带着乡土社会特有的道德威严,“咱们中国人,祖祖辈辈都讲究‘百善孝为先’。父母有错,你可以沟通,可以讲道理,甚至可以生气,但抛弃父母、不赡养父母,这个念头不能有,这个事更不能做!那是要被人戳脊梁骨,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的啊!”

老书记的一席话,如同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却深深地触动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弦。这种植根于乡土人情、伦理纲常的事理分析,正是“老倌说理”的精髓所在——它不搬弄复杂的法律条文,却能用最接地气的方式,直指人心深处最基本的道德与情感。

此时,棕溪法庭法官适时地接过了话题。“刚才老书记讲的情理,非常透彻,也非常重要。现在,我从法律的角度,和大家再明确一下。”法官的目光扫过小李,也环视了在场的所有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九条也明确指出:赡养人不得以放弃继承权或者其他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

法官的目光炯炯有神,特意在小李身上停留了片刻,语气变得更加凝重:“法律上,不存在‘解除父子关系’这一说法。基于血缘产生的亲子关系,是天生的,也是永恒的,不是通过口头声明或者一纸协议就能随意解除的。因此,赡养父母,是每一个子女必须履行的、无条件的法定义务。这是一个公民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应尽的责任,没有任何条件可讲,也不能用任何理由来推脱。”他稍微放缓了语速,确保每个字都清晰入耳,“即使父亲在过往的生活中,存在您认为的关心不足、帮助不够,或者有其他过错,这些都不能构成您拒绝履行赡养义务的合法理由。关于养老金的归属问题,我必须明确指出,养老金是国家发放给老年人保障其基本生活的费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克扣。”

法官的这一席话,既是对国家法律尊严的坚决捍卫,划清了不容逾越的法律底线;同时也是对当事人的一种警醒与保护,让他清醒认识到行为的性质和可能带来的后果,防止其在情绪支配下走向更深的歧途。法与理在此刻交织,冰冷的条文被赋予了守护亲情与人伦的温暖内涵。

在“老倌说理”的情感叩击与“法官说法”的理性警示双重作用下,调解现场出现了决定性的转机。

经过激烈的内心挣扎和长久的沉默,小李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紧抱的双臂也放了下来。他最终抬起头,声音虽然不高,却清晰地表示,同意将父亲的养老金发放卡和身份证当场归还,并承诺今后会依法履行对父亲的赡养义务,尽到做儿子的责任。

他走到父亲面前,伸出手,将那张承载了太多纷争的卡片和证件递了过去。“爸……卡,还您。以后您要用钱,或者有什么事,跟我说一声就行。”这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话,却像一缕春风,终于吹开了父子间冰封多年的厚重门扉。

李大爷伸出微微颤抖的手,接过了证件。他摩挲着卡片边缘,目光不敢与儿子对视,用几乎只有自己才能听到的声音,小声而别扭地说道:“是……是我对不起你……我老了,糊涂了。我以后……以后尽量改掉那些坏习惯。”

这一刻,调解室里异常安静,许多人都不自觉地湿润了眼眶。那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证件交接,更是父子亲情在法与理的共同滋养下,开始艰难修复的起点。

IMG_257

这场成功的调解,是旬阳市法院棕溪法庭探索和实践“老倌说理+法官说法”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一次生动演绎和完美诠释。该机制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巧妙地融合了植根本土的乡情智慧与现代社会的法治精神,既讲透了人情世故,又守住了法律底线,在化解基层矛盾,尤其是家事、邻里纠纷中,展现出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老倌”作为乡村社会内部自然形成的权威人物,他们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矛盾产生的历史渊源和深层症结,他们用最朴实无华、带着泥土芬芳的语言说道理、讲情理,更容易被当事人从情感上接受,从而软化对立情绪。而法官,则代表着国家的司法权威,从专业角度精准阐明法律的规定,清晰地划定行为的边界和法律的底线,让当事人明确知晓自己的权利义务以及违反义务可能导致的后果。两者相辅相成,一柔一刚,共同作用,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它不仅解决了表面的矛盾纠纷,更致力于触及纠纷产生的根源,为真正修复社会关系、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终极目标,提供了一条极具可行性与人文关怀的路径。

夕阳的余晖,将天边染成一片温暖的金色。调解结束,李大爷在小李的搀扶下,缓缓地走出了调解室。儿子的步伐明显放慢,以适应父亲年迈的节奏。夕阳将他们的身影合二为一,拉得很长很长,投射在回家的路上。

这个故事没有法庭上的针锋相对、唇枪舌剑,没有判决书上的黑白分明、一槌定音,有的只是情与法的水乳交融,是理解、包容与责任的艰难回归。它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在中国广袤的乡土大地上,法治文明的种子,正在通过与地方性知识、传统智慧相结合的方式,找到最适合其生长的土壤,悄然生根,发芽,静待花开。(供稿:旬阳市法院)

责编:张颖

编辑:刘凡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没有了

已是最早文章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