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时代人物

中共镇巴县委党史研究室驻仁村镇东院社区第一书记杨继信:十年驻村路,一生仁村情

在镇巴县仁村镇东院社区,提起杨继信,村民们总赞叹有加,这位扎根在仁村镇东院社区的第一书记,十年耕耘,一步步见证了东院社区从“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到产业日渐兴旺、设施日益完善的和美蝶变。如今杨继信虽已离任,但他的故事仍在田间地头、村民口中流传。

49岁的“逆行”:从档案堆到山坳里

2015年9月,中共镇巴县委党史研究室的档案室内,49岁的干部杨继信正整理着一叠泛黄的史料,当单位传来“选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的消息时,他第一时间递交了申请,驻村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档案里记着先辈们的奋斗,现在该我到基层去写新故事了。”杨继信坚定了信念。

经组织审批,他如愿来到仁村镇东院社区。初到村里,迎接他的是“开门见山、走路爬山”的崎岖,是漏雨的村办公室,是村民们带着疑虑的眼神。“要真正融入群众,真心帮扶群众,群众才会认可你。”他把这句话写在笔记本第一页,也刻进了心里。

此后的日子里,东院社区的山路上多了一个背着帆布包、拿着笔记本的身影。杨继信逐家逐户上门拉家常,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短短三个月就走遍了全村580多户。从“杨书记,我家房子快垮了”的诉苦,到“杨书记,咱们村该种点啥”的交心,他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耐心焐热民心。换届之际人心浮动,他登门入户交心谈心,赢得群众支持;社区办公阵地破旧,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经过多方努力,最终建成了400平方米的新阵地,彻底终结了“在漏雨房里办公”的历史。

C:\Users\哈哈\Desktop\杨书记工作照片\a8333e64818fbb6aa936b951f345b1d.jpg杨继信(左二)与两名西北电力设计院驻村队员忙着把捐赠的衣物摆放整齐,为需要的人送去温暖与关怀

“啃硬骨头”的日子:路通了,水甜了,能上网了

“安坪小组的路,是踩着泥水能没过脚踝的土路;雪口小组的人,喝口水要走两里山路。”初到东院社区,基础设施的落后让杨继信彻夜难眠。要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必须先啃下“水、电、路、讯”这几块硬骨头。

此后数年,杨继信成了工地的常客:东院至雪口的2.78公里道路硬化工程里,他蹲在路边叮嘱工人“这里要加厚,雨天容易积水”;易地扶贫搬迁工地中,他逐户检查房屋质量,生怕漏过一个细节;农电改造现场,他跟着电工跑遍14.6公里线路。

辛勤汗水换来了改变:6处人畜饮水工程建成,562人喝上了清甜的自来水;1300米人防河堤筑起,护住了东院坝的良田;1800米集镇亮化工程竣工,为夜晚的村子增添了浓浓的烟火气;3座水泥平板桥横跨小河,解决了57户168人“过河难”的问题。最让安坪小组村民难忘的是2020年杨继信争取了5.8万元资金建成移动信号基站,解决了92户263人的通讯难问题,曾经“打个电话要爬上山顶”的日子,终于一去不返了。

“现在出门是水泥路,家里有自来水,娃娃们写作业也可以上网查了。”看着村里的变化,村民郝大爷的话里满是感激。

“造血”的学问:从“零产业”到“户户有增收”

“杨书记,企业不愿意来,我们单打独斗没出路啊!”“缺技术、缺资金,想种点啥都不敢试。”在社区产业发展推进会上,村民们的愁绪像一块石头压在杨继信心头。他明白,基础设施改善只是“输血”,要让村子真正富起来,必须培育“造血”产业。

带着村民的期盼,杨继信开始了“调研之路”。他和村干部走遍东院的每一块土地,分析土壤条件;跑遍周边乡镇,学习产业经验;召开村民会,把“要我发展”变成“我要发展”。结合东院社区实际,最终确立了以“养殖+种植+劳务输出”为主导的产业方向。

合作社建起来了,镇巴县作冬黄牛养殖合作社、田园草本种植专业合作社、秦茂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相继成立,黄牛、肉兔、蜂蜜有了“新家”;互助资金协会办起来了,34.55万元互助资金为107户会员(其中贫困户72户)解决了“贷款难”问题,资金使用率达90%;特色产业种起来了,200亩青花椒、80亩红叶冬桃、170亩脆红李、380亩天麻,漫山遍野的经济作物成了村民的“摇钱树”。庭院经济火起来了,300架木耳、100余亩魔芋,让家家户户的小院都有了“增收点”。

“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目标,在杨继信和村“两委”的带领下,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C:\Users\哈哈\Desktop\杨书记工作照片\c2d0e5d7b374fefe255020fde130380.png

杨继信(左一)组织召开东院社区安全生产群众会

社区发展的“主心骨”:强班子、聚合力

自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杨继信深刻认识到“班子强则社区强”。他将建强社区“两委”班子作为首要任务,积极指导并协助做好班子队伍建设,通过定期组织学习、深入开展谈心谈话、协助明确职责分工等方式,不断提升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用实打实的成效赢得了各级认可与群众信赖。

东院社区先后获汉中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18年)、市委组织部“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村”(2020年)、镇巴县委组织部抗洪救灾“先进党组织”(2022年)及“五星党组织”(2023年),并于2017年至2024年,连续八年获得全镇年度考核第一;驻村工作队获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19年)及县委组织部“优秀驻村工作队”3次;杨继信个人2次获评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第一书记”,2次获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3年考核为“优秀公务员”,队员姜小波、王继本也分别荣获“省级优秀扶贫队员”、“省级优秀驻村队员称号”。这些荣誉是社区班子协作的成果,既筑牢了社区发展根基,也让包括杨继信在内的整个社区团队的工作获得了群众的高度认可。

乡愁的重量:一部村志里的“东院记忆”

驻村多年,杨继信看着村子的变化,心里多了一个想法——编一部《东院社区志》。“东院社区的故事,不能只留在老人的嘴里,要写下来,留给子孙后代。”他说,“这不仅是记录,更是为了让村民记住‘从哪里来’,让后代知道‘先辈们如何奋斗’。”

2025年初,《东院社区志》编纂工作正式启动。杨继信翻遍社区的老档案和图书,从脱贫攻坚的会议记录到产业发展的台账,从政策变迁到红色印迹;走访村里的老人,听他们讲过去的生活、讲村子的变迁;踩着晨露迎着朝霞,拍摄东院社区的标志性建筑;晚上坐在社区办公室,整理十年来的驻村笔记,将文字敲进电脑。

白天忙产业、忙民生,晚上就伏在灯下写村志。一字一句,记下的是东院社区从“脱贫摘帽”到“乡村振兴”的每一步;一张一页,承载的是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23万字的村志初稿已成型,即将填补镇巴县“无村(社区)志”的空白。“这部村志,是东院人的‘乡愁册’,也是我们对未来的‘承诺书’。”杨继信说道。

“永驻”的约定:离任前的“交接棒”

2025年8月,杨继信即将离任的消息传来,东院社区的村民们舍不得了。有老人拉着他的手说:“杨书记,你别走行不行?”他也红了眼眶:“我人走了,心还在这儿。”

离任前的一个月,杨继信比以往更忙了。他要做的是把“东院的接力棒”稳稳交出去。他把自己的驻村心得“倾囊相授”,帮助西北电力设计院选派的新书记郑凯尽快适应角色。他带着新书记入户拉家常,让他熟悉如何遍访;把十年的驻村笔记、群众需求清单、产业发展台账整理得整整齐齐,交到新书记手中,生怕漏过一个细节。

告别会上,杨继信再次说起那句心里话:“十年帮扶路,一生驻村情。我离开了仁村,但不论走到哪里,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村民们依依不舍,有人给他递上自家种的板栗,有人塞来晒干的洋芋片,反复叮嘱:“杨书记,记得常回来看看。”

C:\Users\哈哈\Desktop\杨书记工作照片\47d9e0c53dede0d228e8491b7c74b33.jpg 图1:杨继信(右一)为困难群众发放棉被,确保群众温暖过冬

如今,杨继信离任已半个多月。他用十年的坚守,诠释了一名驻村干部的责任与担当;用满腔的热忱,书写了“一生仁村情”的动人篇章。他的故事,也像一粒种子,在东院社区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长成了村民心中“永远的牵挂”。(徐晨晨)

责编:杜鹏飞

编辑:刘凡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