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县太安镇民俗展室自建成以来以“历史文脉传承、非遗活态展示、农耕记忆唤醒”为核心逻辑,构建“可看、可触、可忆”的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推动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为镇区文化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历史地标添温度:娑罗树非遗展区,画与实物锚定文脉
展室一隅的“玄奘手植娑罗树”展区,以县级非遗传说为核心脉络,通过八幅分章叙事画,清晰铺展玄奘西行归来在太安栽种古树历经岁月繁茂生长的渊源,让悠远传说从文字变为直观可感的画面。展区内,系列文创作品更是让文脉落地生根,娑罗子包装盒的方寸之间,古树剪影与经文纹样交汇相融,让非遗之美悄然走进了日常生活;娑罗叶标本夹于透明展盒,叶脉纹路清晰留存自然印记;复刻的玄奘经文卷轴置于展台,泛黄纸页与工整字迹透着千年禅意。这一“文化地标”如锚点般扎根展区,串联起画中非遗传说与实物细节,与周边非遗、民俗展品相映成趣,既让太安文化显露出技艺传承的厚度,更因历史故事的具象化呈现,增添了打动人心的温度。
非遗手艺亮底色:指尖舌尖技艺间,巧艺匠心碰撞烟火
“非遗手艺”展区以“指尖技艺+舌尖记忆”为核心,让非遗魅力可感可触。宜君剪纸墙中央的“秋收玉米”农民画,以童趣的农耕场景与红褐色剪纸相映生辉,浓郁的田间烟火气扑面而来;独立展区的完整北狮道具,狮头铜铃轻晃作响、狮身刺绣鲜亮,搭配展板与剪纸,节庆“狮舞喧天”景象跃然眼前,剪纸展柜旁更是并置了县级非遗传承人熊存仙手稿与成品,线条精准契合,“剪尖生花”的传承路径清晰可见。
舌尖记忆同样鲜活生动:展柜之中,金黄的搅团及调料模具整齐陈列,一旁配以农家制作场景的生动剪纸,将“一碗搅团藏匠心”的温暖细节精准复刻;另一旁的中华蜂养殖展台,则真实地留存着原木蜂箱、古朴的摇蜜机,防护帽上的蜂蜡痕迹犹在,仿佛刚刚结束一场甜蜜的收获。旁侧展板图文并茂,娓娓道来“依山养蜂、以蜂富民”动人故事,不仅还原了老手艺的原始样貌,更凸显出他们历久弥新的实用价值与深沉的文化意义。
民俗农耕显底蕴:老照片映农耕影,记忆情怀共鸣岁月
在农耕文化展区,以“老物件承岁月、新画作活化场景”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充满代际对话意味的乡土记忆空间:犁、耙、木斗、油灯沿墙陈列,木犁柄泛着时光打磨的温润包浆,耙齿缝隙仍嵌着旧时田土的细碎痕迹,油灯玻璃罩残留着经年烟熏的暗纹,每一件老物件都沉淀着农耕时代的生产记忆;墙上老照片与老物件形成视觉呼应,当参观者伸手触碰木犁把手,指尖的温度与画中农人扶苗劳作的场景悄然共振,自然实现“农耕记忆从平面到现实”的沉浸式共鸣,更成为“长辈带晚辈”追溯乡土历史、传递农耕智慧的核心打卡点,让代际乡愁在具象场景中静静流淌。
今年开放日期间,宜君县太安镇围绕民俗展室开展农耕习俗沉浸体验、老物件寻根之旅等文化传承活动12场,累计吸引过往游客、本地群众驻足参观超1600人次。通过文化资源的集中“亮相”,太安镇以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忆得起”,唤醒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让特色文化真正成为驱动乡村发展的“精神引擎”。(供稿:宜君县太安镇)
责编:杜鹏飞
编辑: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