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泉县曾溪镇油坊湾村,喻吉彩的一天从清晨的忙碌开始。45岁的她,要照顾88岁行动不便的婆婆,操心两个女儿的生活。忙完家里,她还要赶到村民委员会,完成公益性岗位工作—打扫卫生。这样的日子,喻吉彩已经坚持了五年多。
时间回到2012年,小女儿刚刚出生,一家人沉浸在喜悦中,两个月后,在外务工的丈夫突然打电话说身体不适,经医院检查后确诊为尘肺病,这无疑给喻吉彩当头一棒。
但她没有向命运屈服,也从未想过放弃。丈夫虽然患病,不能像从前一样外出务工,但在家里还可以干一些农活,日子也算过得去。但“麻绳专挑细处断,命运专挑苦难人”,2020年,丈夫的病情加重,一年住了好几次院,望着襁褓中的小女儿、刚入学的大女儿与耄耋之年的婆婆,生活的重担压得她彻夜难眠。然而,柔韧的肩头终将扛起苦难的闸门。她默默咽下泪水,用双手紧紧攥住摇摇欲坠的家。
然而厄运并未止步,2024年12月底,丈夫最终未能扛过病痛的折磨,永远的离开了。丧夫之痛尚未平复,2025年初,婆婆又不慎摔伤,彻底失去自理能力。从此,喻吉彩的每一分钟都被切割成碎片,在村民委员会公益性岗位上,她每隔一小时便疾步回家搀扶婆婆如厕;工作完后,又立刻赶回灶台熬药做饭。当旁人问起这份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她只是平静地说:“婆婆也不想摔跤,事情来了就坦然担着。我好好待她,既是本分,也是给儿女立个样子。”
生活的重压并没有磨灭她的责任心。村里安排的公益性岗位,她尽职尽责,楼梯、厕所、花坛这些容易忽略的角落,她都清理得干干净净。“吉彩做事,我们都放心。”村干部这样评价她。这份微薄却来之不易的收入,连同她日复一日的无言坚持托举着整个家庭。
五年,一千八百多个日夜的星起月落,喻吉彩在柴米油盐与病榻汤药间,将“孝义”二字刻进了生命的年轮。她为婆婆擦洗的双手、为丈夫熬煮的药罐、对女儿们的言传身教,都是对孝义善举最朴素的诠释。这间风雨飘摇的小屋,因她的守护始终亮着不灭的灯火。
孝义文化从来不是尘封的古训。在曾溪镇油坊湾村,喻吉彩用日复一日的躬身践行,让它焕发出直抵人心的温度—那是困厄压不垮的脊梁,是平凡岁月里最深沉的力量。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孝义的光辉,正藏在千万个如喻吉彩这般普通人的坚韧与温柔里,照亮着家的方向,也温润着时代的精神土壤。(邹思敏)
责编:刘朋涛
编辑: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