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学的清音,轻轻叩响时光的门环,我们跨越千年,在国学大讲堂的光晕里,与一位文化巨星重逢——他就是苏轼,是林语堂笔下“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更是在风雨人生中,用旷达诗魂照亮千年的生命范本。
8月23日,由长武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国学大讲堂第四期,在长武县图书馆二楼多功能厅如期开讲。本次活动由长武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张荣丽主持,长武县作家协会主席李建兴进行了开场致辞,长武县文联主席鱼天文、副主席景亚会,长武县图书馆阅读推广办公室主任张苗、长武县文化馆干部曹慧萍以及县作协班子成员、会员代表及100余位国学爱好者共赴了这场国学经典文化盛宴。
本次邀请到了长武县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小学语文教学能手、长武县恒大小学鱼海燕老师,她以《走进苏轼:解码风雨人生里的旷达诗魂》为题,从苏轼的宦海沉浮、文学艺术、生活艺术以及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的苏轼古诗词四方面,以生动的讲解、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解读,带听众跨越千年时光,走近北宋文坛巨匠苏轼的精神世界,感受其在风雨人生中淬炼出的旷达智慧与文化魅力。
一、以史为线,勾勒苏轼的“多维人生”
讲解中,鱼老师以时间为轴,系统梳理了苏轼的生命轨迹。从四川眉山书香门第的少年才俊,到科举成名后踏入仕途的理想抱负;从“乌台诗案”的人生低谷,到黄州、惠州、儋州等地的贬谪生涯,苏轼的一生虽充满宦海浮沉,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精神世界的坚守。
“21岁应考时,一篇《刑赏忠厚之论》让欧阳修感叹‘老夫当避此人’,少年锋芒初露;但命运弄人,这位被宋仁宗寄予厚望的人才,却因直言敢谏屡遭贬谪。”鱼老师通过对比苏轼的人生顺逆,展现其在困境中的蜕变:在黄州,他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词章;在惠州,他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的乐观;在儋州,他仍讲学授徒,传播中原文化。这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成为贯穿其生命的精神底色。
二、以文为魂,解码苏轼的“艺术宇宙”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堪称“全才”。讲解中,鱼老师重点解析了其诗词文赋与艺术创作的独特魅力:
• 诗词革新:打破“词为艳科”的传统,将家国情怀、人生哲思融入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雄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旷达,让词从“闺阁小情”升华为“宇宙人生之境”。
• 散文佳作:《赤壁赋》中“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的哲思,《记承天寺夜游》以寥寥数笔勾勒的空明意境,尽显“行云流水”的文风。
• 艺术通才:书法位列“宋四家”,《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绘画上首创“米竹”,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文人画理念。
“苏轼的作品,从不只是技巧的展现,更是生命体验的真实流露。”鱼老师强调,正是这种“以生命写文”的真诚,让他的作品穿越千年仍能打动人心。
三、以情动人,感悟苏轼的“人间烟火”
“苏轼不仅是文豪,更是‘生活家’。”讲座第三部分,鱼老师细数苏轼的“烟火智慧”:被贬黄州时,他开垦“东坡”躬耕,自号“东坡居士”,研发“东坡肉”“东坡羹”,写下《猪肉颂》记录做法,把清贫过出滋味;在杭州修苏堤、疏西湖,留下“欲把西湖比西子”的千古绝唱;日常爱品茶、种竹、玩砚,甚至设计“东坡帽”,将生活过成艺术。“他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强大不是避开苦难,而是在苦难中找到生活的温度。”一位听众在互动时感慨,苏轼的“旷达”不是消极避世,而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勇气。
四、不朽的文化丰碑
讲座中,鱼老师特别聚焦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苏轼诗词,如《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深入剖析了这些诗词如何成为孩子们文学启蒙与人生启蒙的经典。鱼老师认为,这些诗词语言简洁却意境深远,既有画面感又藏着哲理,是苏轼留给孩子们最好的文学礼物,能让孩子们在童年便种下热爱诗词、热爱生活、善于思考的种子。讲座中鱼老师还与现场的国学小爱好者进行了互动,赠送了小礼品。
尾声:让东坡精神照进当下
离场时,不少听众仍在轻声吟诵苏轼的诗句。有人说,读懂了苏轼的宦海沉浮,便懂得了如何面对人生起伏;有人感慨,他的生活艺术教会我们在琐碎日常中寻找诗意;更有家长表示,会带着孩子重新品读课本里的苏轼诗词,让孩子不只背会句子,更能读懂背后的温度与智慧。
这场讲座落幕了,但苏轼那“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人间至味是清欢”的通透,正顺着千年文脉流淌,成为滋养今人心灵的养分——毕竟,能在苦难中开花、在平凡中闪光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来源:长武作协)
责编:杜鹏飞
编辑: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