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简介
2020年,紫阳毛坝的老徐在李老板处买了2万多元的材料,付了1万块首款后,剩下的就一直拖着。李老板从江苏跑到紫阳催了好几次。2024年7月,老徐出具了一张《还款计划》答应分两次还清。后来,老徐还了5000元后又没了音信。电话打不通,人也难找,仍剩余17678元没还。为了维护自身权益,无奈之下,李老板诉至紫阳法院,要求老徐支付材料款17678元。
法院调解
2025年6月,毛坝法庭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王节分别与李老板、老徐联系,了解具体情况。李老板一肚子火:“白纸黑字写的好了还钱,结果就还了一次!他这不是耍赖吗?必须连本带利一次还清!”老徐也一脸愁容:“我真不是赖账!这几年效益太差,外面还欠着别人钱,手头实在紧,一次性拿不出这么多啊。能不能再缓缓,分期还?”王节认为案件事实清楚,有老徐有还款意愿,调解更能妥善解决问题。王节便着手开展调解工作。
对李老板,先理解他被拖欠款项的气愤,毕竟“白纸黑字”的约定被打破,换谁都会着急。再慢慢解释老徐的实际困境并非故意耍赖,分期还款至少能保证钱能逐步收回,总比僵持着一分钱拿不到好。
对老徐,肯定他有还款意愿的态度,这是调解的基础。但也要明确,既然签了还款计划,就该尽力履行,现在的困难不能成为无限拖延的理由,得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分期方案,让李老板能看到诚意。
最后,引导双方坐下来商量具体的分期次数、每期金额和还款时间,把方案落到纸面上,既让李老板放心,也给老徐一个明确的还款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化解矛盾。
最终达成协议:老徐支付材料款17678元,分三期付清。若未能按约定期限履行,李老板可就剩余款项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法官说法
很多经济纠纷一开始都是“熟人好办事”,觉得签合同、留凭证太见外,结果时间一长,要么金额记不清,要么对方不认账,最后闹到法庭,手里没证据,有理也难说清。像送货单、对账单这些书面凭证,直接能锁定交易和欠款事实;微信聊天记录、转账记录这些电子证据,现在也能作为重要依据。提前把这些“凭据”抓在手里,既是对自己的保护,也能避免以后因为“信任”变“失信”伤了和气,反而更能维护关系的长久。 (李瑞熙)
责编:张颖
编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