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感谢法庭了!这笔钱对我来说可真是雪中送炭!”看着手机微信到账提示里的3万元,伤者黄某红着眼眶连连道谢。近日,商南县人民法院赵川法庭上演暖心一幕:一起持续近两年的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经法官4小时耐心调解,三方当事人当场通过微信转账达成赔偿协议,3万元赔偿款即时到账,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劳务意外酿纠纷,协商无果对簿公堂
2023年11月,黄某受陈某雇佣,在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承包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中务工。现场带班人员胡某指挥作业时,一块滚落的石块突然砸向黄某,致其左髌骨粉碎性骨折。住院治疗后,黄某多次找到陈某、胡某及涉事公司协商赔偿,但因责任划分不清、赔偿金额分歧过大,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无奈之下,2025年3月,黄某一纸诉状将三方告上法庭,索赔各项损失共计43197.34元。
法官巧解“千千结”,背靠背调解破僵局
“伤者等不起,判决不是最优解。”承办法官深知,只有促成调解,才能让黄某尽快拿到赔偿款,避免“赢了官司拿不到钱”的困境。调解过程中,法官采取“背对背沟通+面对面协商”的策略:一方面向胡某分析诉讼风险,严肃指出“安全监管失职可能承担更大责任”;另一方面向陈某和涉事公司释明《民法典》侵权责任编,明确“雇主和发包方对劳动者安全负有法定保障义务”。为消除三方疑虑,法官还现场核算医疗、误工等法定赔偿项目,用数据说话,让赔偿金额更具说服力。
三万元当场兑现,司法温度暖人心
经过4个小时的反复沟通,三方终于达成一致:胡某赔偿12000元、陈某赔偿8000元、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赔偿10000元。更令人欣慰的是,涉事公司不仅当场支付1万元,还主动代陈某、胡某垫付剩余2万元。从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这场跨越近两年的纠纷画上圆满句号。
近年来,赵川法庭始终将调解作为化解矛盾的“金钥匙”,坚持“能调尽调、调判结合”,通过多元解纷机制让群众少跑腿、矛盾快化解。“看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兑现,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办案法官如是说。(冯松)
责编:刘朋涛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