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有幸客串文化讲解,与研学活动的同学们一同完成了一场汉文化的远古穿越。这场奇妙的旅程,让我感慨万千,特以随笔录下心中所感,是为记。
5月20日,晴日暖照,阳光温柔地洒在汉中大地,一场以古籍为引的文化之旅正式启幕。我怀着满心的期待与自豪,作为文化学者嘉宾,参与到“跟着古籍游陕西”汉中专场文化研学活动中。与我同行的,是汉中市中山街小学五六年级的38名师生,以及5名家长志愿者。我们一同循着《汉南续修郡志》的记载,踏上探寻汉中古迹、挖掘千年故事的奇妙之路。
此次活动由陕西省图书馆发起,全省联动,汉台区图书馆精心承办。“《跟着古籍游陕西》(第一季)汉中专场文化之旅研学”以“寻迹《汉南续修郡志》探秘两汉之源”为主题。当孩子们带着好奇的眼神、期待的笑容汇聚在一起时,我便深知,这绝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游览,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是古籍与现实的深情相拥。
我们的第一站是古汉台。这里,是刘邦奠定大汉基业的起点。翻开《汉南续修郡志》卷之六《古迹》,“古汉台”的记载跃然纸上:“郡堂东北隅,一名七星台,高二丈余,圆百余步,拾级而升。昔有古柏、古井,今古井无存,中有榭三楹,豁达开敞,新建茆亭。馀眺望亦为大观,上有古桂数株,花时清芬袭人”。在景点讲解员作完概括性讲解后,我从历史脉络切入,为孩子们讲述刘邦的雄韬伟略,以及这些谋略如何孕育了华夏汉民族与汉文化。“汉中为何是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为何被称为汉人老家?又为何因汉水得名?”一个个问题如同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孩子们求知的大门。他们眼中闪烁着光芒,那是对知识的渴望,对家乡历史的惊叹。或许在这之前,他们从未想过,自己脚下这片熟悉的土地,竟藏着如此深厚、如此令人震撼的历史渊源。
行至高耸的“东塔”前,净明寺与东塔的故事徐徐展开。《汉南续修郡志》卷之十四《坛庙祀典》“净明寺”条记载:“府东门外。明洪武八年(1375)建,后有砖塔”。这座自南宋便屹立在此的实心砖塔,历经风雨,静默地见证着岁月的更迭、朝代的兴衰。我带领孩子们一同领读“天台夜雨、汉山樵歌”等古汉中八景,当读到“东塔西影”时,仿佛穿越了时空,看见古人也曾在此驻足,与我们共赏同一轮明月下,那塔影摇曳的美妙景致。那一刻,历史与现实重叠,文化的传承在这琅琅读书声中延续。
来到汉南书院“濯汉堂”前,至圣先师孔子的铜像庄严肃穆。我引导孩子们仰望圣像,在心中默念尊师信念。随后,我详细地讲解揖拜孔子的礼仪仪制要领,并与他们一同行三鞠躬礼。当孩子们稚嫩的身躯弯下,那庄重的神情、虔诚的姿态,让我感受到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正如同种子一般,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未来,必将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中华文化传承的一片天。
最后,我们抵达莲花池公园。这里曾是明瑞王府的后花园,有着西北少有的江南景致。池畔亭前,我与孩子们共读明代诗人王一鸣的《莲花池》:“风摇柳浪连川碧,水漾莲溪涌地潮”。诗句中的美妙意境,与眼前荷香四溢、清风拂面、波光粼粼的宜人美景相互映衬,融为一体。孩子们沉浸在这跨越时空的诗意中,感受着古人笔下的浪漫与情怀,也在心中种下了对家乡文化热爱的种子。
研学活动结束,看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着满载而归的笑容,我内心满是欣慰。正如中山街小学叶毕玉校长所说,这场活动让孩子们以全新的视角认识了家乡文化,让原本停留在书本上的历史,在脚步的丈量中不断延伸,在生动的讲解中变得鲜活立体。汉中的厚重历史文化,不再仅仅是文字,而是化作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精神源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汉台区图书馆朱鹏飞馆长对此次活动也充满期待:“通过这次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对陕西历史文化的了解,也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我们期待着下一次的研学之旅,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会做得更好。”我亦满心期盼,愿更多人能踏上这场古籍之旅,去领略汉中,乃至中国历史文化的璀璨魅力,让文化的火炬,永远熊熊燃烧,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作者简介:伍宏贤,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汉中市汉台区作协、汉中市赤土岭文协副主席。在平面及网络媒体发表诸多诗歌、散文、小说。长诗《从长安到敦煌》入选香港《中学生选读篇章》课本。出版诗文集《皎月如瀑》诗集《神奇橘乡》等,编著有文旅丛书《张骞 张骞》等。
责编:杜鹏飞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