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红纸在指尖翻飞,当剪刀循着折痕游走,八旬匠人魏永信一句“这折痕就是规矩,喜字得有棱有角”,道尽了临潼剪纸里的文化密码。7月13日,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星火乡途”志愿服务队走进交口街道,在魏永信与朱秀兰两位老人的剪纸工作室,开启了一场非遗传承的青春对话,这也正是临潼区文化馆多年来深耕非遗保护、活化传统技艺的生动缩影。
作为临潼剪纸的坚守者,魏永信与朱秀兰的工作室承载着数代人的手艺记忆——从民俗节庆里的吉祥纹样,到生活场景中的烟火气息,剪纸作品里藏着临潼的历史脉络与民俗基因。而这,恰与临潼区文化馆“守护非遗根脉、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工作理念深度契合。多年来,临潼区文化馆通过记录匠人故事、整理技艺谱系、举办非遗展陈等方式,为临潼剪纸等传统非遗技艺搭建了传承平台,让老手艺在当代焕发新生。
活动中,老匠人手把手传授“双喜字”剪法:对折三次定“田埂”,藏锋收刃讲“分寸”,转弯慢行悟“生活”。服务队队员们在折错、剪裂的尝试里,读懂了剪纸背后“方方正正”的处世哲学,更触摸到非遗技艺“技”与“道”的融合。这种“沉浸式”学习,正是临潼区文化馆一直倡导的传承模式——让年轻人走进匠人身边,在亲手实践中理解非遗不是展览馆里的标本,而是可感可学的生活智慧。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73年,国家示范级双高院校,以铁路工程类为主干专业,教学成果丰硕,就业率连续16年超95%。此次其“星火乡途”服务队的非遗学习之旅,更显青年传承担当。
此次“星火”与“剪纸”的相遇,是青春力量与非遗传承的双向奔赴。未来,临潼区文化馆将继续联动更多青年群体,以体验课、工作坊、非遗市集等多元形式,让剪纸、皮影、陶俑等本土非遗“活”起来、“火”下去,让传统技艺在代代相传中,始终闪耀着临潼文化的独特光芒。 (供稿:西安市临潼区文化馆)
责编:杜鹏飞
编辑: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