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路上,在遭遇多家医院婉拒闭门情形之后,70岁的刘大爷(化名)几乎要放弃了。一次不慎的摔倒,让他右侧股骨颈骨折,剧痛难忍,活动受限。然而,比骨折更让他心酸的是求医路上的“特殊待遇”——因其艾滋病(HIV)患者的身份,加上合并丙肝等其他问题,他接连被多家医院婉拒门外。病痛的折磨与无形的歧视,像两座沉重的大山压在他的心头。
转机出现在宝鸡市中心医院港务区院区运动关节骨科。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刘大爷来到这里。接诊的是刘勇主任和他的团队。面对这位饱受病痛和歧视双重打击的老人,刘主任没有犹豫,一个坚定的念头在团队中形成:“患者的就医权利,我们责无旁贷得保障!”
然而,决心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挑战。HIV,这个标签意味着手术过程中无时无刻存在的职业暴露风险。尤其是髋关节置换这类涉及截骨、使用电锯骨钻、植入假体的手术,带有病毒的血液和骨屑飞溅,是悬在每一位医护人员头顶的“利剑”。“手术本身是常规的,但风险是巨大的,”刘勇坦言,“每一滴飞溅的血,都可能是一次潜在的威胁。”
术前:精密部署,无畏前行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刘勇主任迅速联合麻醉手术科、感染性疾病科等科室的专家,展开了一场缜密的术前讨论。从病史研判、术前准备、麻醉方案选择,到每一个可能意外的防范预案,都反复推敲,制定了极其严密的“作战计划”。防护升级、流程细化、应急预案……每一步都力求滴水不漏。
“我们不是第一次为HIV患者做关节置换,”刘勇主任说,话语中透着自信与担当,“只要防护到位,规范操作,这并不可怕。作为三甲医院,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为这个特殊群体托起生命的希望。”
术中:战役无声,医者有情
手术日,气氛格外凝重。无影灯下,是一场对技术、专注力与勇气的终极考验。为了最大限度减少职业暴露风险,避免可怕的针刺伤,手术团队将“精准”与“谨慎”刻入每一个动作。
医生每一个指令清晰果断,每一次操作都力求毫厘不差;与器械护士的配合更是达到了心手相应的境界。传递锐利器械时,护士们展现出令人动容的专业素养:她们或是细心地将器械尖锐的尖端稳稳转向自己,再递交给医生;或是稳妥地将器械轻轻放入传递托盘。每一个细节,都是对生命的敬畏,对责任的无声诠释。
时间在高度专注中悄然流逝。两个小时后,手术灯熄灭,宣告了一场无声战役的胜利——手术圆满成功!全程更是未发生任何职业暴露或感染事件。
术后:担纲责任,关怀延续
手术结束,战斗并未停止。所有一次性器械、衣物、手术巾等物品,都严格按照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流程,进行了彻底的安全处置。每一位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也经过严格的消毒程序后,才安心离开。
说起这个手术,刘勇主任感慨道:“作为医者,我们深知每一位患者对公平、无歧视就医权利的渴望。面对HIV感染者,我们更要以专业和人文关怀去尊重、去帮助。生命面前,没有标签。每一次成功的手术,不仅修复了受损的关节,更是在修复被偏见和恐惧撕裂的尊严。”(供稿:宝鸡市中心医院)
责编:杜鹏飞
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