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追赶超越

把课上进学生心坎里——一场双向奔赴的教学

把课上到学生心坎里,是教育本质的回,也是新时代教师的使命担当。如何把课上进学生的心坎里,必须通过情境创设、教师情感投入、跨学科整合等策略,将课程内容转化为触动学生心坎的生命体验。所谓“把课上到学生的心坎里”,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教学从“知识传递”到“心灵对话”的跨越——当学生眼里有光、嘴角带笑,当他们会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会为一个不舍要你在讲一遍,会为一个视频展示而惊叫不止,会为一个发现拍案叫绝,会在课后仍追着你追问“后来呢”,这样的课,才算真正住进了他们心里。

留一方“空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学生的心坎里,藏着被尊重的渴望。如果课堂总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输出,再精彩的内容也难走进心里;只有给学生表达的空间、思考的自由,他们才会真正敞开心扉。

在我的课堂中,我是课堂的“导演”,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他们在课堂中发现问题,探究答案,总结汇报成果,评价学习结果,这都是学生必做的“点”,这也就是所谓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八个一”“读一读”“找一找”“划一划”“议一议”“说一说”“记一记”“补一补”“评一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实现了“自学”“互学”,独立学习的习惯马上养成,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留“空间”,可以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是一次小组合作的探究,甚至可以是课堂上的“小意外”:学生突然提出一个课本外的疑问,不妨停下预设的流程,和他们一起探讨。这种“不完美”的互动,反而会让学生觉得:“这堂课有我的参与,它是‘我们的课’。”

用真情做纽带:让课堂有“温度”

学生的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永远为“真诚”敞开。一堂能走进心坎的课,一定带着教师的真情实感,而不是照本宣科的“表演”,更不是依照PPT逐句逐句地“演说”,也不是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滔滔不绝”。

教师的“真情”,不是刻意煽情,而是对知识的热爱、对学生的尊重。教师情感投入,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必须深挖文情,吃透教材情感内核:教师需深入解读教材,捕捉文本中的情感脉络。《老师的眼睛》教学中与《背影》相链接,让学生通过默读、品读,在学生心里产生出:老师的眼睛会说话;爸送我上大学时,在车站笨拙地帮我扛行李箱的样子,他后背的汗渍,和文中的‘背影’重叠在一起”。当我话音刚落,教室里安静了,有学生悄悄摸起眼泪、有的学生闭上发红的眼眶,甚至有的低声啜泣……。课后作业中,我以《我最感动的xxx》为题写一篇作文。没想到:“爸爸当了装卸工”“妈妈干完农活后疲惫的身影”“叔叔堵住水龙头”“环卫工头顶酷暑清扫街道”等——当教师把自己的生命体验放进课堂,文本就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成了连接彼此心灵的桥梁。面对学生的错误,少一点“你怎么又错了”的指责,多一句“我们一起看看问题出在哪”的耐心。这种温度,会像阳光一样,慢慢照进学生心里,让他们觉得:“老师懂我,这堂课和我有关。”

让知识“落地”:在生活里找“共鸣”

学生常说“学这些有什么用”,其实是在问:“这和我有关系吗?”当知识飘在半空,学生自然不会放进心里;只有让知识扎根在他们的生活里,才能长出共鸣的枝叶。

例如,在“年、月、日的秘密”主题活动中,教师融合数学、科学、美术等学科知识,通过制作个性化年历,在日历上找到“日”“月”“年”时,让学生分别掂一掂,体会一下年月日的内涵,出示天体运行实物,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一下太阳、月亮、星星的运行轨迹,探究天体运动规律等任务,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关联性与趣味性。知识的“落地”,需要教师做个“翻译官”:把数学公式翻译成“买零食时怎么凑满减更划算”当学生发现,课本里的知识能解决自己生活中的困惑、解释身边的现象,他们会主动把知识“接”进心里,因为“这对我有用”。比如:学习了小数乘法,我们可以让学生帮邻居算一算水电费;学习了面积时,我们让学生画一画礼盒包装纸大小;学习了百分数,我们让他们找一找饮食上的百分数。这样,学生将知识融入了生活,并应用知识解决了生活实际问题,心中是无比高兴地,学习劲头更加起劲。

读懂学生的心:叩开“心坎”的前提

“心坎”,从来不是凭空打开的,它藏在学生的眼神里、话语里,藏在他们课间讨论的话题里,藏在作业本角落的涂鸦里。想要走进,先要读懂。

读懂学生的心,需要教师放下“知识权威”的架子,做个“有心人”。课前花十分钟和学生聊聊天,问问他们最近追的剧、遇到的烦恼;作业本上多写一句“这个想法很特别”“这里是不是想到了你的某次经历”;甚至留意他们课桌角的贴纸、书包上的挂件——这些细节里,藏着他们的兴趣点、困惑点,也藏着打开“心坎”的钥匙。这样“对症下药”,教学也要“因心施教”,知道学生在意什么、困惑什么,知识才能找到附着的“土壤”。

课堂的“归宿”是心灵的相遇

把课上到学生的心坎里,说到底,是教师放下“教”的执念,多一点“懂”的智慧——懂他们的迷茫,懂他们的渴望,懂知识对他们生命的意义。当课堂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场”,而是心灵相遇的地方,学生收获的就不只是课本上的内容,更是被理解、被尊重的温暖,是对世界、对自己更深刻的认知。

通过情境创设、教师情感投入、跨学科整合与多元评价等策略,课堂能够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沃土。未来,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教育理念的更新,情感教育将进一步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深度融合,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的情感素养与教学智慧,让每一堂课都成为触动学生心灵的生命旅程。

而这样的课堂,最终会成为学生记忆里的光:多年后,他们或许忘了具体的公式和课文,但会记得某堂课上,那个和他们一起笑、一起思考、一起感动的身影,记得那一刻,知识与心灵碰撞出的火花。这,大概就是教学最美的模样。(供稿:榆阳区镇川镇中心小学 姜良龙)

责编:刘朋涛

编辑:汪洋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