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自县人社局委派,我踏足迎丰镇红花坪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已一月有余。俯仰之间,初时的陌生与憧憬,已逐渐沉淀为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融入其中的亲切。谨以此文,略陈心迹,汇报所思所感,也为未来工作立下一份初心誓言。
一、从“嵌入”到“融入”:在乡土中国中寻得心安之所
初至红花坪,于我而言,是一次从机关到田间地头的空间转换,更是一次从宏观政策到微观实践的认知深化。幸得镇村同仁之倾囊相授,乡里乡亲之淳朴热忱,使我能迅速跨越“旁观者”与“外来者”的心理界限。月余间,行走于阡陌纵横,聆教于农家院落,我不仅习惯了这里的晨昏作息,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这片土地所蕴藏的厚重历史与蓬勃脉动。红花坪,于我已非简单的履职坐标,而是成了一个值得我倾注心血、与之共成长的“新乡土”。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二、深味“复杂”之象:于基层治理中体认实践智慧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此乃对基层工作最生动的譬喻。驻村实践,让我对这份“复杂”有了切肤的体会。这种复杂,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呈现出一种多维度、高密度的交织状态:
其一体现在事务的“广谱性”:从宏观的乡村振兴蓝图绘制,到微观的邻里纠纷调解;从硬性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落地,到柔性的乡风文明培育、社会保障兜底。政策落地需“翻译”为乡音,宏大叙事需具化为民生的点滴改善。
其二体现在诉求的“差异性”:各家各户,情况迥异,诉求多元。如何在海量信息与个体诉求间精准识别、有效平衡,考验着我们的群众工作能力与政策执行的艺术。
其三体现在方法的“综合性”:基层问题的解决,鲜有单一方案。它要求我们超越学科与部门的界限,融汇情、理、法,兼具原则的刚性与策略的柔性,在动态平衡中寻求最优解。
这份复杂,正是基层工作的核心与难点所在,它拒绝书斋里的空想,呼唤“脚下沾满泥土”的实践智慧。
三、知行合一,踵事增华:在乡村振兴中锚定自身坐标
作为一名来自人社局的驻村干部,我深知自身专业背景的价值所在。我将致力于成为人社政策与红花坪需求之间的“超级联系人”。在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开展精准职业技能培训,织密扎牢社会保障安全网,以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方面,发挥专业优势,提供精细化、人本化的服务供给,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人社动能”。
同时,我亦将以“归零”的心态,永葆求知之诚。拜群众为师,向实践学习,在日复一日地走访、座谈、协调、落实中,不断磨砺与基层群众打交道的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实现从“理论硕士”到“实践学士”的深刻转变。
结语:笃行不怠,虽远必达
满月之期,是小结,更是开端。我已全然适应并深深眷恋上这里的山水与人情。前路或许不乏崎岖与挑战,但我扎根红花坪的决心坚如磐石。我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沉潜身心,砥砺前行。我坚信,在迎丰镇党委、政府及人社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与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必能在红花坪的广袤田野上,共同书写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壮美画卷。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将坚定地行走在这条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石泉县人社局 余洋洋)
责编:张颖
编辑: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