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乡村振兴

岚皋堰门镇:荒山披绿装 传统蚕桑织就乡村振兴新篇章

清晨的薄雾中,堰门镇的桑园里已是一片忙碌景象,村民们正熟练地采摘桑叶。五年前还长满杂草的荒地,如今已是连片桑园,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希望。

IMG_256

近年来,岚皋县堰门镇将蚕桑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科技服务,推动传统蚕桑产业焕发新生机。

产业转型,荒山变成绿色银行。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瑞金村村民曹英仲决定不再外出务工,动员妻子留在村里改造荒地。“外出务工还不如在家发展产业,不仅能建设家乡,还能带动村民一起致富。”曹英仲说。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曹英仲成功流转300余亩土地发展蚕桑种植,并前往汉阴、四川南充等地考察学习。经过比较,他确定了“农桑14号”作为主要品种。“这个品种的桑苗耐寒性强,食用这种桑叶的蚕比食普通桑叶的蚕平均每只要多吐100米蚕丝。”看着眼前茁壮成长的桑苗,曹英仲满脸欢喜。

带动增收,家门口就业促民生。蚕桑产业的发展最直接的效益是带动了农民增收。曹英仲的桑园累计带动周边近3000人次务工,工人每天工资80元-100元不等,截至目前共支付工资30余万元。“我今年一直在桑园务工,从第一批桑苗的种植,到春季的除草,再到补苗,最少也有3000元收入。”在桑园补植桑苗的夏吉香说。

政策支持,基地建设提速升级。2024年,堰门镇启动了隆兴村标准化蚕房建设项目,预算金额45万元,为蚕桑产业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保障。目前该项目已新建标准化蚕房400平方米,小蚕共育室1间,桑叶和蚕茧存储厂房1处,蚕房消毒水池1处。

三产融合,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堰门镇并没有满足于单一的种桑养蚕模式,而是不断探索延伸产业链条。堰门村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探索出一条以红色文化为引领,以旅游促发展,以产业促增收的发展路径。村里深入挖掘“红军道”文化精神内涵,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听红军故事、参观红军屋、重温入党誓词、吃红军餐。“随着吃喝游玩一体式服务的形成,前来旅游人数的增加,我们本地特色富硒农产品也实现了在家门口畅销的美好愿望。”村民卢修书说。

夕阳西下,忙碌一天的村民们带着收获的桑叶踏上归途。堰门镇的蚕桑产业正书写着“一片桑叶富裕一方百姓,一枚蚕茧织就乡村振兴路”的生动故事。(周长林)

责编:刘朋涛

编辑:时雨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没有了

已是最早文章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