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初心如炬。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的光辉时刻,镇巴县渔渡镇渔渡坝社区党支部怀揣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憧憬,组织辖区内在家的老党员同志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奔赴镇巴县黎坝镇,踏上了一场特殊的红色之旅。
触摸红色印记 传承不灭薪火
19世纪30年代的黎坝,曾是川陕根据地版图上一枚坚不可摧的铆钉。川陕红色交通站旧址的青砖灰瓦间,烽火气息仍在萦绕。党员们屏息穿行,指尖似能触到那段岁月的滚烫。展柜里,泛黄照片定格着交通员坚毅的面庞,锈铜哨、亮扁担、补丁衣衫,都在诉说惊心动魄的过往。
讲解员的声音穿透时空:当年交通员怀揣情报,在枪口下踏出血路。他们扮货郎、化樵夫,将密信藏于竹筐、物资捆在柴薪,以密林为掩护、溪流为暗号,凭“一颗红心照肝胆”的勇气,在白色恐怖中架起通往胜利的“红色生命线”。
党旗之下,誓言铿锵
旧址中央,一面鲜红的党旗如同当年指引方向的星火。全体党员神情肃穆,整齐列队,右拳紧握,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仿佛要将满腔赤诚都凝聚在这高举的手臂之上。“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铿锵有力的誓言冲破时空的阻隔,与七十多年前交通员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呐喊交相辉映。每一个字都似重锤敲在心上,每一声承诺都如磐石般坚定,在寂静的旧址中久久回荡,仿佛在向长眠的先烈们庄严汇报:红色的信仰,我们从未辜负。
大家纷纷表示,这次重温入党誓词,不仅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更是一场行动的誓师。唯有将“对党忠诚”刻进骨子里,把“不畏艰险”融入血脉中,让“甘于奉献”体现在实事上,才能真正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走进振兴展馆,见证乡村蝶变
随后,党员们踏入黎坝镇乡村振兴实践教育基地,仿佛走进了一部立体的乡村变迁史。展馆内,数据图表如展开的画卷,清晰勾勒出黎坝镇的成长轨迹;特色展品似沉默的见证者,静静诉说着乡村的蝶变故事;多媒体演示则如灵动的窗口,生动再现了产业发展的火热场景。从昔日道路泥泞的偏远山村,到如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黎坝镇的蜕变犹如一粒种子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鲜活注脚。
讲解员的话语带着自豪与热情:“黎坝镇守着绿水青山这方宝土,把生态优势酿成了发展优势。看这鲜嫩的茶叶,是山间云雾滋养的金叶;这饱满的食用菌,是林下经济结出的银果;还有那飘香的大米,是沃土良田孕育的珍珠。我们串起茶叶采摘、田园观光的乡村旅游线,打出‘一村一品’的特色牌,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让沉寂的乡村活起来。”
此次“七一”主题活动,恰如一条红绸,将红色教育的精神内核与乡村振兴的实践图景紧紧相系。党员们在历史长河中打捞初心,于时代潮头眺望前路,信念在回望中愈发笃定,共识在展望里更加凝聚。党支部书记话语铿锵,饱含期许:“这趟旅程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让红色精神化作攻坚克难的信心,让乡村振兴的成果成为接续奋斗的号角。我们当立足方寸岗位,甘做铺路之石;主动担当作为,勇当攻坚先锋,用智慧浇灌发展之花,以力量托举振兴之梦,在这片热土上书写更多精彩篇章。”(江发兰 周晓梅)
责编:张颖
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