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镇巴县仁村镇庄房村,漫山遍野的花椒树郁郁葱葱,串串饱满油亮的青花椒挂满枝头,微风拂过,椒香四溢,沁人心脾。近年来,仁村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锚定青花椒主导产业精准发力,创新探索“椒禽套养、椒药套种、全链融合”的立体发展模式。通过盘活林下资源、延伸产业链条,不仅让青花椒成为富民强村的“金果子”,更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生态优美、百姓富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党建引领聚合力,椒香满园促振兴。走进庄房村青花椒基地,红色的“党员示范基地”标识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党员冲锋在前的生动写照,更是党委、政府为青花椒产业保驾护航的坚定誓言。2016年庄房村党支部铆定群众增收目标,组织党员干部前往四川青花椒基地实地考察学习,结合本村气候土壤条件,最终确定将青花椒作为本村主导产业,由党员致富带头人郝明全牵头,成立明全青花椒专业合作社,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历经近十年深耕,全镇青花椒种植已辐射至庄房村、洋鱼塘村、东院社区3个村(社区),总面积达4000亩。如今全镇青花椒产业年综合产值突破2000万元,带动300余名农户稳步增收,成为仁村镇乡村振兴的“硬核”支撑。
产业惠民结硕果,幸福生活有奔头。清晨,务工的村民们便背着背篓、戴好手套、攥着枝剪,装备整齐地忙碌在青花椒园中。随着剪刀熟练地落下,一个个沉甸甸的青花椒枝条在平地上堆成了小山。阳光下青花椒色泽翠绿鲜亮,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椒麻香味。丰收的谈笑声、剪刀的咔嚓声、背篓的晃动声交织成了一曲田园“椒”响乐。村民伍菊英高兴地说:“以前我们在家种地挣不到几个钱,现在在花椒园里务工,一天能挣100多元,身体也更结实了!”她背起50多斤重的鲜花椒健步如飞,过秤、记账、卸椒一气呵成。看着记账本上累加的数字,她和乡亲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小小花椒,正成为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奔向幸福生活的“金豆豆”。
立体种养提质效,一地生多金。庄房村青花椒示范基地巧妙探索出“椒禽套养+椒药套种”的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椒林间,2000多只跑山鸡在林下啄食杂草和害虫,既节省了除草工费又减少了病虫害;林下套种的石菖蒲、淫羊藿等中药材长势喜人,能够获得多重收益。“我们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采用青花椒套种中药材、套养跑山鸡的立体种养模式,一年能出栏7000多只跑山鸡;套种的160亩石菖蒲已生长三年半,亩产达1500斤。如今,每亩土地收益比单一种植青花椒提升10000元,真正实现了‘一地生多金’。”郝明全算起了增收账。通过生态循环种植,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70%,跑山鸡以青花椒的枝叶和果实为食,肉质鲜嫩,自带独特椒香,因免疫力强、品质佳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鸡粪还田为青花椒提供天然养料,带动青花椒品质节节攀升。立体种养的良性循环为村民增收插上了翅膀,让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三产融合铸品牌,椒香氤氲传千里。在3000平方米的青花椒社区工厂内,机器声轰鸣作响,工人将挂满青花椒果实的枝条投至入料口,自动化烘干生产线24小时持续运转,通过烘干定型、离心脱粒、颗粒分选等工序,青绿色的干花椒粒从振动筛倾泻而下,整个车间都弥漫着椒麻芬芳。包装区内,工人们正将成品干花椒分装到洁净透亮的包装瓶中。“我们不仅建成符合SC认证的现代化车间,还成功开发出足浴包等高附加值衍生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郝明全望着忙碌场景介绍道。目前,明全青花椒专业合作社已注册“香麻嘴”干青花椒商标,完成青花椒SC认证,配备2条干青花椒生产线、1条鲜花椒生产线、1条花椒足浴包全自动生产线和1套智慧管理系统,形成“种植—采摘—加工—仓储—销售”全产业链条,实现了生产管理的智能化。该企业年加工能力突破110吨,吸纳当地220名农户就业,人均年增收2000元。经过一道道精细工序,青花椒摇身变成为鲜花椒、干花椒等特色产品,走向全国各地的餐桌。(袁楠 徐晨晨)
责编:刘朋涛
编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