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深夜,陕西旬阳市石门镇陆基养鱼基地打破寂静。随着“扑通扑通”的声响,40万尾黄骨鱼苗在灯光映照下欢快地跃入养殖池,为沉寂的山洼注入蓬勃生机,也为乡村振兴的蓝图晕染出一抹鲜活的水产亮色。
夜幕下,11个直径5至16米的镀锌板帆布养殖桶泛着幽蓝光波,宛如镶嵌在山峦间的深海明珠。基地负责人孙利打着手电筒巡视池边,防渗帆布下的水流声细密如织,恰似大地均匀的呼吸。这些总容量2000立方米的“智慧渔桶”里,现代渔业革新悄然上演,每一口圆桶内都有先进的排污、增氧系统。
排污系统的设置巧妙,桶内的混合污水会被收集起来,然后经由专门的管道排放到下游的生态水池中,在这个生态水池中,污水将经历一系列物理过滤和生物净化过程,其中的有机物质将转化为可供吸收的营养元素,最终形成的清洁水源再次回流进养殖系统,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而增氧设备保证了水质的含氧量,让鱼苗全天候浸润在富氧活水中。
“看这水花,鱼苗比预想的还欢实!”孙利俯身轻拨水面,惊起鱼儿在水里打旋跃动。“这次投放的黄骨鱼,抗病力强、生长快,存活率能到90%以上。”这种俗称“黄辣丁”的经济鱼种,如今在陆基桶池里享受着24小时富氧活水,比起传统鱼塘养殖周期缩短近三成。每次绕池巡视时,孙利总爱用手机抓拍鱼苗抢食或嬉戏的画面,这些镜头都成了抖音里的鲜活素材。
在“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下,基地成为了曹家沟村民家门口的“增收引擎”。孙利的父亲孙忠新握着投喂勺,看着争抢饲料的鱼苗笑开了花:“守着家门口给儿子当帮手,顺带学门技术,这日子比鱼池的水还清亮嘞!”据了解,曹家沟板桶养鱼基地在前期基地建设和日常管理,已带动8名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均实现增收近两千元。
早在2024年,孙利便瞄准陆基养殖先机,成立了信昌利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今,他正依托“互联网+渔业”的新思路打造透明化产业链,鱼苗投放后,就从投饵、增氧到水质监测等环节,拍摄了诸多短视频记录养殖过程,让消费者隔着屏幕就能见证“山洼里的水族馆”如何孕育生态鲜鱼。“昨天刚拍了条鱼苗在池里游的短视频,播放量就不错。”他展示着手机,评论区满是求预定鲜鱼的留言,消费者隔着屏幕看养鱼,生态鱼还没出栏就实现“云预售”了。
从“靠天收”的传统鱼塘到智能化的“智慧渔桶”,从面朝黄土的“泥腿子”到玩转直播的“新农人”,石门大山深处的养殖池里,万尾鱼苗正用尾鳍划动“渔业强、农民富、乡村美”的愿景,驶向山外世界。(吴春侠)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