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乡村振兴

镇巴县大池镇:巧用非遗“竹编” “织”就人居环境新面貌

“以前这手艺也只能编编菜园子,没想过编竹篱笆居然还能在人居环境整治上出一份力,甚至还能挣钱增收……”“要我说,再撒点波斯菊、格桑花等等这些花种子,到了夏天,花朵竞相盛开,姹紫嫣红,将呈现出“一路繁花”扮靓古朴乡村路的美丽画卷。”“好好好,这样一来,村子美观又整洁,既有菜园子的农耕文化,又有花墙竹篱笆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镇巴县大池镇瓦石村竹篱笆编制现场“竹编”手艺人及围观群众正热烈讨论着。

连日来,镇巴县大池镇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竹林资源及非遗文化“竹编”,巧用“+”法组织辖区的能工巧匠用勤劳双手在镇村主干道沿线、房前屋后等地段竖立起一排排整齐牢固、经久耐用的竹篱笆,建设人居环境“美丽景”,绘就乡村振兴“宜居图”,织就致富新生活。

IMG_256

村容村貌的“面子”+文明乡风的“里子”。大池镇通过推动“六清三美一善”,着力在村容村貌的美化上动真章,动员党员群众建言献策,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调动群众参加美丽家园建设的积极性,就地取材,利用本镇产出的竹子编制特色竹篱笆,规划“记得住乡愁、看得见景色、望得见振兴”的新风貌,建设和美宜居新大池。目前大池镇已经在村主干道上安装了3.5公里。放眼望去,蜿蜒的道路,典雅的篱笆,一幅幅美丽宜居、移步易景的乡村新画卷在眼前缓缓展开,整出了道洁巷净、环境优美,治出了村美人和、文明向上。

青山绿水的“颜值”+金山银山的“价值”。大池镇深入运用“篱笆经济”思想,将房前屋后的空闲地用竹编做成篱笆园,既节约了资源,又将人居环境整治融入个性元素,将原来的空闲地、道路边转变成小花园、竹篱笆,打造出新景观新亮点。同时,带动10余名竹编手艺人“再就业”,用自己的勤劳双手编织“致富经”,在家门口创收致富。目前,越来越多的村子开启“美颜模式”,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仅是陶渊明诗里的远方,还能成为每个村庄当下的田园风光。

环境治理的“显绩”+惠民工程的“潜绩”。大池镇依托非遗“竹编”、“竹篱笆”、“古村落传统农耕文化”这些小切点,立足长远、破除顽疾,在大池镇胡家坪村盘龙岭因地制宜采取人畜分离、集中建圈等举措,将院落、道路、厕所、圈舍等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文明创建、特色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将基础设施建设与群众的日常生活融合起来,着力提升改善村居“颜值”和群众的生活品质,真正达到环境面貌、文化内涵、生活品质整体提升,努力建设和谐宜居的魅力新大池,让辖区群众真实地获得幸福感。(杨小唤 杨兴忠)

责编:刘朋涛

编辑:刘凡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