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旬阳市双河镇聚焦乡村振兴主线,围绕打造“山水画廊·田园双河”为目标,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为切入点,立足“镇村规划+村组布点+农户参建”模式,抓实“六个一”工作法,全面动员群众,广泛凝聚民智,让群众成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把群众力量转化为乡村振兴发展的最大动能,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展现新貌。
规划先行,因户制宜定措施
健全责任机制,保持高位推进。建立“规划一班人、村上一张图、户上一张表”工作机制,形成“镇级主推、部门主抓、村社主体、群众主干”的四方联动体系,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全覆盖和整体推进。
尊重群众意愿,统筹谋划规划。坚持开门搞规划,立足区域文化、风貌特点、产业导向、群众意愿,科学布局村庄关键节点,整合配套项目,征求乡贤能人、“三长四员”、群众代表意见,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力之所及一步步推进建设,通过“四个一点”方式稳妥解决建设所需(即:向上级部门争取一点。依靠政策项目扶持一点,通过招商引资、撬动民间资本投入一点,采取“以工代赈”“一事一议”方式发动受益群众积极参与),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参与热情。
充分发动群众,主场主角主干。通过“村村讲”、“院落会”、“大喇叭”、“微信群”等有效途径,给群众讲政策、讲道理、讲知识,鼓励引导群众出点子、提意见、做表态,让群众做主体全程参与村庄规划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通过环境整治前后变化形成强烈对比,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自发自觉的参与配合乡村建设。
突出重点,对标对表抓建设
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消除顽疾。围绕人居环境“扫干净、摆整齐、改旱厕、清污淤”专项行动基本内容,通过“四议两公开”,确定整治重点难点,建立“疑难杂症”首要责任制,确保刚性约束刚性执行,对农村破烂闲置房屋、传统破旧旱厕、简陋污染圈舍规划一个、推进一个、见效一个。
增强底线约束,聚焦绿色发展。综合考虑村庄演化发展规律、集聚特点和现状分布,合理框定建设边界线,防止乱搭乱建无序蔓延,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持续加强农村污水治理,达到“消除破烂、打扫庭院、室内整洁、清厕净圈、村容美观”要求。
强化保障措施,稳步推进建设。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及时协调和解决整治过程中的困难问题。为每村每年预算不低于1万元的工作经费,用于设施配置、活动开展、激励表彰等方面,充分激发各村社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健全要素,抓优善治增底色
聚焦农旅融合。秉承“旅游+”“+旅游”理念,综合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发展定位,突出“一核一心四区”联动,稳步推进隆科现代产业园区、乡村振兴文化教育实践园区、耕读文化休闲度假区和创意田园景观区建设打造,规划引导农村三产集中连片、深度融合,拓展农业功能,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拉长产业链条,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构建区域增收新体系。
精细网格管理。以“两强一好”示范体系建设为抓手,结合“田间党建”模式,深入推进“321”基层治理模式,通过“支部带领党员,党员带动群众”提升基层党员在社会治理工作中的主动性,建立完善三级网格体系,形成“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尽其责”局面。
激扬志愿力量。深化“志愿清洁·义务护河”特色做法,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载体,持续开展“守安全·美环境·树新风”理论宣讲活动,倡树公序良俗,敦化淳朴民风。四是规范村民自治。健全党务、村务民主决策机制,引导群众深度参与村务管理,以民情、民意、民需为导向,夯实乡村建设群众基础,以乡村善治,做好和美乡村建设内在“文章”。
双河镇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过程中,坚持与发展庭院经济深度结合,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完善群众参与机制,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主体、执行主体、监督主体,全面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一户一策”做规划
坚持“为群众而建、让群众来建”的总体思路,在坚持规划一班人、社区一张图的基础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因户制宜、一户一策、合理规划。坚持“四多四少”原则,即多绿化少硬化、多修补少拆建、多整合少零碎、多就地取材少花钱购买,尽量保持农村原有风貌和特色。同时,在全村实施“五治理一革命”,即治旧房、治污水、治垃圾、治村容、治陋习和厕所革命,下大力气改善“房、田、水、路、沟、渠”面貌,打造田园风光,助推农旅融合,促进宜居宜业。
“一事一议”广动员
在乡村规划和乡村建设中,突出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载体和“一约四会”作用,通过召开“板凳会”“故事会”“院坝会”“表彰会”,加强群众性宣讲教育,调动群众自发、自觉、自主参与配合乡村建设的意愿和热情。针对重点户,采取“专班+专人”方式包户推进。针对危险破旧老房、乱搭乱建难拆除的问题,社区及组委会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明确拆除对象,统一补助标准,广泛动员,提升群众参与度和配合度。
“一季一评”抓示范
采取先行示范,逐步推动方式进行,推行“四改四建季评比”系列举措,即:改房、改厕、改院、改厨,建小步道、建小菜园、建小花园、建小果园,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验收、以奖代补,每季度组织农户相互观摩、相互借鉴,通过授牌表彰,激发群众热情。
“一院一业”促增收
在做好改善环境促宜居的同时,积极引导发展庭院经济促宜业。因人因户施策,筛选屋顶光伏、软籽石榴、金银花、有机蔬菜、特色民宿等经营增收项目,形成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能源,小乐园五种庭院经济增收模式。
“一人一区”保常态
发挥“志愿清洁·义务护河”示范作用,采取“一人包十户”的方式,常态化督促、动员、号召群众扫干净、摆整齐;发挥志愿清洁队、保洁员、护路员作用,网格化、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专项行动;同时,丰富“田间党建”活动,设立“环保爱心兑换超市”,引导群众自觉爱护房前屋后、大街小巷、庭院内外卫生。建立农村垃圾收集转运长效机制,依托第三方公司,对3条流域、19个村社、79个垃圾分类点垃圾定点投放、定时收集。
“一村一品”提品味
统筹规划设计,明确功能定位,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发展思路,全面推进农旅融合,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行“一图一表一单”做法,即村庄建设有规划图、环境整治有计划表、工作推进有成绩单。(供稿:旬阳市双河镇)
责编:刘涛
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