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明实践

铜川市救助管理站“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圆满收官

铜川市救助管理站自6月19日启动“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以来,认真践行“民政为民 民政爱民”的工作宗旨,周密谋划锚方向,多措并举筑防线,活动期间,共出动救助车辆30车次、工作人员120人次,发放宣传册和宣传彩页3000余份、救助引导卡1500余张、食品200余份,救助流浪乞讨及临时遇困人员20人次,安全护送返乡9人,其中,帮助流浪三十多年的70岁老人吴某寻亲成功,并将其安全护送至家乡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帮老人实现了落叶归根的心愿。

聚焦重点任务 精心安排部署

“遇到不愿透露身份信息、拒绝入站的人员,我们要耐心劝导,先放下‘说服入站’的目的,递上一瓶水,从解决对方当下实际困难入手……”这样的业务培训,已成为市救助站每周一工作例会的固定环节。

市救助站严格按照省、市民政部门的安排部署,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提出目标任务,明确具体措施,压实工作责任,确保专项行动扎实有序开展。组织召开专题部署会和业务培训会,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向社会公布24小时救助热线电话,及时启动高温、暴雨等极端天气应急预案,时刻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救助准备工作,切实为流浪乞讨及临时遇困人员“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提供有力保障。

IMG_259

加强街面巡查 实施精准救助

废弃楼房、拆迁待建空地、街头涵洞……每一处可能有流浪乞讨人员滞留的角落,都有救助联合巡查队伍的身影。

专项行动期间,市救助站采用“白+黑”相结合的方式,加密巡查频次。同时,积极加强与公安、城管等部门的协同联动,强化信息共享,重点对车站广场、桥梁涵洞、银行自助区、公园等流浪乞讨人员容易逗留区域开展多时段、高频次街面巡查,对发现的需要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积极劝导其进站受助;对不愿意入站救助的人员,发放必要的防暑降温物资,并登记人员特征与滞留地点,纳入“重点关注台账”,持续跟踪救助,坚决做到“应救尽救、不落一人”,推动救助管理工作“全覆盖、零盲区”。

延伸服务触角 建立长效机制

“救助不是‘送一程’,而是要‘帮到底’。我们不仅要做好发现、救助与护送返乡工作,更要帮他们实现长期稳定,从源头上避免再次流浪。”这是市救助站始终秉持的救助理念。

市救助站充分整合全市救助管理资源,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救助”网络,在站外设置28处临时避暑场所(包括24个爱心救助引导点),将救助关口向街面一线、群众身边迁移,进一步扩大救助服务网络覆盖范围。同时,持续巩固救助成效,联合辖区镇(街)、村(居)委会,对前期救助返乡的10名人员、7名易流浪走失人员(含精神障碍患者、高龄老人等)开展上门回访,对外地返乡人员进行电话回访,通过与家属沟通、了解生活状况、协助解决实际困难,从源头预防重复流浪,回访率100%,为易流浪群体筑牢“不回流”的保障防线。

IMG_261

优化站内管理 守牢安全底线

“我们会先带受助人员到定点合作医院进行体检,对身体有疾病的开辟绿色通道先进行治疗,身体健康的接到站上妥善照料并开展寻亲服务。”站上工作人员介绍。

市救助站对来站受助人员按照不同情况实施送医救治、临时食宿保障、返乡交通帮扶等分类救助,利用DNA比对、人脸识别、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等科技手段为身份不明受助者开展快速寻亲服务;优化站内照料服务,做好饮食起居、卫生消杀、物资保障等工作,为救助对象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加强防火防汛、宿舍区域巡查和夜间值守管理,对站内用电、食品、消防等重点领域进行安全排查,扎实开展消防安全培训演练,杜绝各种安全隐患,按照标准化工作要求进行日常暖心照料服务和科学化管理,全力维护救助对象基本权益。

IMG_266

强化宣传引导 营造浓厚氛围

“如果发现流浪乞讨人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这上面有我们的联系电话。”街面巡查时,工作人员总会向环卫工人、商铺店主等反复叮嘱。

市救助管理站借助“6・19” 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宣传活动开展广泛宣传,在微信公众号等多平台发布《“夏季送清凉”倡议书》,在街面巡查过程中,向环卫工人、市民朋友等群体发放入站救助引导卡,让群众及时了解求助渠道、救助机构等信息,积极引导群众广泛参与、提供线索,帮助流浪乞讨及临时遇困人员得到有效救助,充分营造出“人人知晓救助、人人参与救助”的良好社会氛围。

铜川市救助管理站将不断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救助网络,提升服务质量,以更精准的举措、更温暖的服务兜住兜准兜牢社会救助底线,推动铜川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供稿:铜川市救助管理站)

责编:杜鹏飞

编辑:刘凡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