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汉阴县涧池镇中心小学教共体优选一线教师在育人实践中饱含智慧与温度的鲜活案例,以“小故事”呈现“大主题”,用“小情节”彰显“大情怀”,为广大教师提供可学可鉴的工作方法和实践指导。

雷娇,2005年参加工作,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20年来始终深耕一线教学和担任班主任工作。立足文本、因材施教,教学成果丰硕,多次获评县、镇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称号。教育格言是“用热爱、专业与责任,托举学生翱翔知识苍穹”。
雷娇老师所带的五年级一班有43名学生,男生22人,女生21人,其中学困生约7名,还有6名学生来自脱贫户家庭;同时部分优秀生存在骄傲自满、帮扶意识不强的问题,既阻碍了后进生成长,也制约着班级整体学风提升。

共情浸润:叩开后进生成长的心扉
后进生的“后进”,多源于学习方法欠缺、习惯不良,更源于自信心的缺失。雷娇老师以共情为钥匙,贴近他们的内心:面对学困生和脱贫户学生,雷娇老师会抓住每一点进步给予肯定——“这次作业你独立解出了这道应用题,思路特别清晰,你看,只要肯尝试,你能做到的!”用共情传递信任,让他们感受到“被看见、被期待”。
为让帮扶更有温度,老师们成立“手拉手”学习互助小组,让优秀生和学困生“结对子”。比如学生小华数学基础薄弱且性格内向,在与优秀生小张结对后,小张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一对一讲解基础知识点,雷娇老师也针对小华的薄弱环节进行课后辅导。如今小华不仅数学成绩稳步提升,性格也变得开朗,课堂上敢主动举手发言了。
智慧赋能: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生态
学风建设需系统施策,雷娇老师从“精准帮扶”和“氛围营造”两方面发力:
(一)培优辅差,精准发力
制定“培优辅差”专项计划:除“手拉手”互助小组外,设计分层作业——优秀生挑战拓展性题目,学困生从基础巩固练起;利用课间、放学后的碎片时间,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帮他们夯实知识基础。同时,引导优秀生树立“共成长”意识。雷娇老师会和优秀生谈心:“当你帮同学理清错题思路时,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是不是也更扎实了?咱们班整体学风好了,大家才能一起进步呀。”以此激发他们的帮扶主动性。
(二)活动育人,凝聚学风
依托主题班会强化学习与集体意识:开展“我的学习妙招”分享会,让优秀生分享方法、学困生提出困惑,全班共同探讨解决;举办“纪律与学习同行”班会,明确规则对学风的保障作用。
此外,通过“小组知识竞赛”“班级读书分享会”“手抄报合作评比”等活动,让学生在协作中交流学习、在参与中增强班级归属感,逐步营造“比学赶帮超”的积极学风。
家校协同:凝聚后进生转化的合力
与家长沟通时,雷娇老师以共情为前提。面对学困生和脱贫户学生的家长,先肯定他们的付出:“您一直很关注孩子的学习,经常交流孩子的情况,这份用心特别难得。”再和家长一起分析孩子现状,共同制定家庭辅导策略。真诚的共情与协作,让家长从“焦虑求助”转变为“主动参与”,家校合力为后进生转化和学风建设注入更多力量。
班主任工作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后进生转化与学风建设相辅相成。未来,雷娇老师会继续以共情为基、以智慧为舟,和各位同仁一起探索更有效的育人路径,助力每个孩子在良好学风中成长进步。
静待花开,是教育中最美的姿态。愿我们都能成为耐心的守望者,用理解浇灌,用智慧引领,在平凡的岗位上,见证每一个生命的璀璨绽放。感谢您的阅读!(杨 康)
责编:杜鹏飞
编辑: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