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安社科大讲堂–大手拉小手·非遗传少年”主题活动在吴起县科技馆开展。活动将现代科技元素与传统非遗技巧巧妙融合,吸引了众多少年儿童踊跃参与。9月13日,非遗剪纸传承人郝小芹与二十余名少年儿童共同沉浸在红纸与剪刀交织的传统艺术中,让这项民间技艺在互动中焕发新活力。
剪纸是中国流传千年的传统民间美术,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在纸上剪刻出花鸟鱼虫、人物故事、吉祥纹样等图案,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不仅是节庆装饰的重要元素,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与审美情趣,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陕北剪纸是妇女们用双手创造的文化产物。郝小芹,是吴起县的一名退休教师。在退休以后,郝小芹用坚持和精湛的剪纸技艺将爱好变成了事业,近十年如一日的钻研磨砺,使她不仅传承了陕北剪纸淳朴天然的特点,她的作品饱含着浓厚的当地气息和强烈的感情色彩。
活动现场,传承人郝小芹首先通过实物展示与生动讲解,带大家走进剪纸的世界。一张普通红纸,经过折、画、剪、刻,就能变成有故事的作品。比如这“福”字剪纸,倒着贴寓意“福到”,边角加些祥云、蝙蝠纹样,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吉祥讲究。随后,她从基础的“对称折法”教起,手持剪刀示范如何剪制简单的窗花图案——剪刀开合间,只见红纸在指尖翻转,短短几分钟,一朵线条流畅的迎春花便跃然纸上,引得现场阵阵赞叹。
在实践环节,大家迫不及待拿起红纸与剪刀,跟着郝老师一步步操作。从调整折纸角度,到勾勒简单轮廓,再到小心剪去多余部分,遇到复杂纹路时,郝老师还会俯身一对一指导。刚上小学二年级的佘国民举着作品兴奋地说:“刚开始总怕剪坏,后来慢慢找到感觉,看着自己剪出的小兔子,特别有成就感!”大家纷纷表示,平时很少接触传统手艺,这次体验不仅学会了基础剪纸技巧,更感受到了老手艺里的耐心与匠心。(供稿:吴起县科技馆)
责编:杜鹏飞
编辑: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