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教文旅

汉阴县平梁镇:以文化为笔,绘就“五治融合”新图景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而“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五治融合”模式,正是破解乡镇治理难题、激活乡村发展活力的关键路径。作为乡镇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汉阴县平梁镇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润心、以文聚力,将文化力量深度融入“五治”各环节,用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与服务,为乡镇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让治理更有温度、更接地气、更富成效。

IMG_256

文化赋能“政治引领”,让政策理论“活”起来

“以前听政策总觉得抽象,现在看快板、听戏曲、三句半,啥都懂了!”在平梁镇组织的“理论宣讲进乡村”活动现场,棉丰村十八组村民张远国拿着刚领到的文化宣传册,笑得合不拢嘴。为让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真正走进群众心里,平梁镇摒弃“照本宣科”的传统模式,将政策要点改编成快板、小品、地方戏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组建“文艺宣讲队”深入各村(社区)巡演;依托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打造“理论微课堂”。截至目前,已开展政策宣讲类文化活动20场,覆盖群众4000余人次,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通过文化载体深入人心,筑牢基层治理的“思想根基”。

IMG_256

文化浸润“法治保障”,让法治观念“深”下去

“原来邻里纠纷还能这么化解,这出戏比讲道理管用多了!”在平梁镇集镇广场上演出团队根据实际改编的节目,让在场村民深受启发。为推动法治理念融入乡村日常,文化站联合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门,打造“法治文化品牌”:一方面,创作相关法治文艺作品,通过“文艺汇演+案例讲解”的形式,把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安全生产等常见法律问题搬上舞台;另一方面,在文化广场设置“法治文化长廊”,在农家书屋开辟“法治图书角”,定期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训、“映前三讲”等活动。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法治文化活动15场,发放法治宣传资料5000余份,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法治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为平梁镇治理筑牢“法治防线”。

IMG_256

文化涵养“德治教化”,让文明新风“树”起来

“被评为‘好媳妇’,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在高梁铺村举办的红心向党迎七一 孝义家风倡文明“文艺演出活动上,西岭村好媳妇颜雪铃的发言赢得阵阵掌声。为以德治滋养乡村文明,平梁镇聚焦“家风家训、道德评议、新民风”三大方向:一是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家庭”“文明庭院”评选活动,通过“群众评、评群众”的方式,让身边榜样带动更多人;二是组建“乡贤文化队”,邀请退休干部、老党员等乡贤,开展“家风故事分享会”“传统文化讲座”,传承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的优良传统,让文明新风浸润乡村每个角落。目前,全镇已评选各类道德模范100余人,开展相关文化活动15余场,村民的道德素养和文明意识显著提升,为乡镇治理注入“德治暖流”。

IMG_256

文化激活“自治实践”,让群众参与“热”起来

“咱们今年的春晚怎么来办,大家都来提提意见!”界牌村村民理事会上郑东说道。文化站工作人员与村民围坐在一起,共同商议界牌春晚活动方案。为推动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平梁镇搭建“文化自治平台”:一方面,指导各村成立“文化理事会”,由村民自主管理农家书屋、文化礼堂、广场舞队伍等文化资源,自主策划“村晚”“丰收节”等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开展“文化议事会”“民意征集会”,围绕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安排等问题,广泛听取村民意见,让群众真正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人翁”。同时,平梁镇还组织“村民文化专干培训”,培养广场舞领队、文艺爱好者等“文化带头人”30余名,带动界牌村自主开展“村晚”活动12届,形成“群众事、群众议、群众办”的良好氛围,为乡镇治理夯实“自治基础”。

IMG_256

文化支撑“智治创新”,让治理效率“提”起来

“扫码就能看文化活动,太方便了!”村民通过平梁镇“秦岭视云”享受服务时,纷纷点赞。为以智治提升治理效能,平梁镇积极更新数字化:一是用好“秦岭视云”,对镇上的每场活动进行直播,村民足不出户就能获取文化服务信息,观看文化演出;二是利用“微信群”,及时推送政策资讯、法治知识、文明倡议等内容;三是在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场所安装“智能广播系统”,定时播报各类政策知识、防火防汛提醒等信息,实现“政策宣传、应急通知”一键直达。通过“文化+科技”的融合,不仅让文化服务更便捷,也让基层治理更高效,为乡镇治理插上“智治翅膀”。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治理如舟,载民前行。平梁镇文化站将继续以文化为纽带,深耕“五治融合”土壤,不断创新文化服务形式、丰富文化活动内容,让文化力量成为乡镇治理的“加速器”、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携手平梁镇群众共同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画卷!(李雪冰)

责编:张颖

编辑:时雨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