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教文旅

郭晓文在《汉中先秦文化》新书发布暨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稿

近日,汉台区作家来文基先生的《汉中先秦文化》新书发布会暨创作座谈会在汉台区图书馆成功举办。

“透物见人”,结合文献史料,来文基先生经过八年学研写了《汉中先秦文化》一书,全书共计二十六万字,三百七十余幅图片,从“中华先祖”“汉中——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远古时代”和“上古时代”四个方面,将考古材料与历史文献相结合,对汉中地区先秦时期文化发展、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节点进行了系统梳理,揭示了汉中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丰富内涵。该书充分吸收了当代考古学,历史学研究新成果,抓住汉中先秦历史时期有根据的几个主要问题,阐释了汉中市超百万年人类史、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的灿烂与辉煌,填补了汉中先秦文化研究的空白,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汉中历史文化的窗口。

参与座谈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现将发言辑录成集,以飨读者。

IMG_256

历史文化溯源的成功尝试——

《汉中先秦文化》读后

郭晓文

“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汉中先秦文化,就是指位于秦巴之间,横跨汉水流域的人们在先秦历史时期所创造的不同形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025年2月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的《汉中先秦文化》,是长期从事经济政策研究与组织领导工作的耄耋老人来文基先生及其外孙严培午先生历时八年,共同编著完成的。来老克服身体疾患和外在困难,以坚韧的毅力,写成近26万字的巨著,这种老有所为的精神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挚爱之情以及传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拳拳之心,还为老年人文化参与课题增加了积极的实践案例。纵览全书内容,我认为有如下特点:

1.先总后分,兼叙兼论,结构清晰。全书分为中华先祖、汉中——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远古时代、上古时代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总述人类起源和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第二部分以汉中的地理环境为纬,以考古学文化为经,详细罗列了发生于汉中的旧石器、新石器及商时期文化遗存。第三部分,遵循考古学“透物见人”的宗旨,揭示了在采集和狩猎的生产方式下,生产与消费属于同一活动的氏族部落的生产关系,表现了旧石器时代原始宗教和巫术及新石器时代泛神论和图腾崇拜的原始文化的高度整合性。随着私有制的产生,社会分工和社会阶层逐渐分化,从墓葬大小、随葬品数量多寡、质量优劣等考古发掘现象,反映了当时汉中的贵族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差异以及社会组织由原始群、氏族部落到邦国时代的发展脉络。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大地上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多元一体的文化分布格局,论证得出汉中是以中原为核心重花瓣结构中的一片花瓣的结论。第四部分,从“禹封其子为褒侯”的文献记载到古褒国的建立,城洋青铜器群文化,《诗经》中的《旱麓》,褒姒本是民间女,秦剪巴蜀控楚向东发展战略基地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汉中夏、商、周及战国时期的相关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

2.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取材得当。如果从发现龙岗古人类开始算起,汉中先秦文化涉及到百余万年以来的汉中人类文化活动,如何概述如此久远的历史文化呢?这就存在着史料的撷取问题。吕思勉先生将史料大致分为两种:“一为记载,二为非记载”。记载又分为四种:一是以其事为有关系而记识之以遗后人者,史官和私家所作之史属于此类;二是与本人有关系的人,记识事迹,以遗后人者,碑铭传状属于此类;三是其本意并非想留给后人,然而确实又记载了这些事情,大凡随意写录,自备省览之作皆属于此类;四是本意并不在于记载,然而后人读之,可知当时情事,它的作用与记载无异,也属于此类。非记载之物,分为三种:一是人,二是物,三是法俗。人类遗骸,可以辨种族,识文化之由来。物指有形者,可分为实物及模型、图画两种。法俗指无形者,有意创设,用为规范者为法,无意所成,后世遵循,率由不越的为俗。法俗非旦夕可变,故观于今则可以知古也。

面对汉中“先秦文化史料很少,似是而非的事不少”的研究现状,来老谨遵“史料撷取”原则,借助“汉中市几个考古遗址发掘报告”,获取原始的科学资料和珍贵图片,通过实地踏勘和文献查阅,将“考古文化遗存与文献资料结合起来”,吸收“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突出考古实物佐证,兼融古今文献精华。引用专业研究人员的大量学术成果,并将学术术语转化为可读性较强的普通语言,共同印证个人所阐述的治学观点,力求“还原历史,澄清谜团,坚定文化认同,理清文化脉络,不仅会延长汉中历史轴线,增加文化软实力和文明的构建,也能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提供证据”。长期以来,证明文化、文明的手段或形式不外两种,即文字、实物。来老的著述,运用了这两种形式,阅读起来颇为可信。

3.见解深刻,猜度有据,新意频出。横卧于中国地理腹心的大秦岭,是中华民族两大母亲河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大秦岭北流之水是黄河水,南流之水是长江水,大秦岭与两大水系构建的“一山两河”地带,是中华民族的原生地,也是华夏本部所在。昆仑山被认为是炎黄子孙的发源地,在华夏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上古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很多都与昆仑山有关,然而,神话中的“昆仑仙山”并不完全是指现实中的昆仑山脉,它很可能还包括昆仑山脉向东延伸的部分。文化生态学者党双忍在《秦岭简史》中认为,巴颜喀拉山脉与大秦岭一脉相通,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大秦岭理应视为古昆仑山的一部分。这些为位于秦岭腹地的陕西汉中作为华夏发源地之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来老在“原始聚落与氏族公募和居住人口群族猜测”中,大胆提出,“生息于秦岭南北的仰韶文化居民不仅在彼此的文化内涵上具有明确的共性,而且在种族人类学关系上,也是同种系类的……新石器时代汉中地域人群猜想属于华夏集团。汉中应是华夏民族发祥地之一”,这种建立在人类学研究和汉中在华夏族形成过程所留存的神话传说和史实记载基础上的猜度,因其有依有据,故而述之有理。来老在“城固宝山遗址”中提到“较早活动于鄂西一带巴人的一支,于商代早期晚些时候向西北方向迁徙,逆江而上,大约于大宁河或其他河谷通道北上进入汉水流域,其主体逐至秦岭南麓湑水河沿岸的城洋地区驻足,联合或控制当地土著,发展经济、军事和文化,谱写自己的历史。宝山一带则可能为其政治中心所在”,为汉中商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线索。此外,来老还提出“疥疙洞遗址为早期现代人演化自本土古人群学说提供了依据”、“汉中在距今6000年前就实行了水旱农作物兼作,早于中国其他地区近千年”、“汉中是以中原为核心重花瓣结构中的一片花瓣”等多个论点,为汉中先秦文化诸多疑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新观点。

《汉中先秦文化》出版之后,引起了我所在单位汉台区图书馆领导和同志们的关注。汉中市文联主办、汉台区图书馆承办来老新著发布暨座谈会商定前后,我们单位作了许多具体工作,使得这次活动成功顺利地举行,社会反响很好。图书馆作为文献收藏单位,对于好的文化成果,不仅要保存传续,也应宣扬和推广,还应在不断加剧的老龄化社会中,承担起助推老年人文化参与的社会责任。

来老爷孙共同编著的《汉中先秦文化》一书,将汉中先秦文化置于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同时期的文化之中,使汉中先秦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发祥的重要组成部分,填补了汉中先秦历史文化研究的空白,来老对汉中先秦文化的思考和阐述必将唤起更多人的文化自觉,进而达到文化自信、民族自强的目的。

来源:汉中市汉台区图书馆

责编:杜鹏飞

编辑:刘静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