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汉台区作家来文基先生的《汉中先秦文化》新书发布会暨创作座谈会在汉台区图书馆成功举办。
“透物见人”,结合文献史料,来文基先生经过八年学研写了《汉中先秦文化》一书,全书共计二十六万字,三百七十余幅图片,从“中华先祖”“汉中——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远古时代”和“上古时代”四个方面,将考古材料与历史文献相结合,对汉中地区先秦时期文化发展、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节点进行了系统梳理,揭示了汉中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丰富内涵。该书充分吸收了当代考古学,历史学研究新成果,抓住汉中先秦历史时期有根据的几个主要问题,阐释了汉中市超百万年人类史、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的灿烂与辉煌,填补了汉中先秦文化研究的空白,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汉中历史文化的窗口。
参与座谈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现将发言辑录成集,以飨读者。
银发不让青丝 乡情滋养高寿——左汤泉在《汉中先秦文化》发布会暨座谈会上的发言
作为文物考古工作者,对来文基老先生《汉中先秦文化》的出版发现仅仅表示祝贺是不够的,而应该致以敬意和谢意。
汉中,巍巍秦岭横亘于北,阻挡了来自西北部的严寒气流;绵绵巴山屏障于南,分解了北上的高压气团;悠悠汉江贯穿盆地,使得气候十分温润,天然形成一块天府之国。这里又地处我国亚热带和温暖带的交汇处,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自然条件优越,湿润的气候使得物产尤为丰饶,南北皆备,物华天宝。无论是气候、动植物产、均同时兼备我国南北方之共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远古文明的繁荣和昌盛。因而,这里文化积淀十分厚重,文物资源极为丰富。北部横亘的秦岭,一头挑着黄河流域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八百里秦川关中平原,一头挑着长江流域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天府之国成都平原。汉中既受长江流域文明的荫佑恩泽,又纳黄河流域文明的阳光雨露。故而,其远古文明既丰富多彩,又厚重凝炼。
考古证明,约在一百二十万年前,汉中人的祖先就告别森林,在这块丰腴的土地上刀耕火种,渔猎耕耘,繁衍生息。南郑县梁山和城固县斗山等众多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有着清晰的记载。新石器时代遗址在汉江两岸星罗棋布,十一个县区都留有祖先活动的遗物遗迹。这里还是大禹子孙的聚居地,夏代的方国——褒国的故地,有大量商代青铜器埋藏,有中国早期的县邑城池——南郑县城,有许多优美的历史传说。汉中先民筚路蓝缕,为我们留下了奔向文明进步的印迹,点燃了奔向文明的火炬。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论述道:“汉水上游是古代盛地,因为汉水发源于秦岭南麓、汉中城附近,从这里有道路通往渭河流域、北面的关中地区和西面的四川地区。因此,在中国的整个历史上,汉水流域是长江流域和上述几个地区之间的著名通道。”
积淀如此丰厚的先秦文化,引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重视,他们或深入实地调查,或组织队伍进行考古发掘,出版了一些调查报告和考古发掘报告。但这些报告专业性强,一般读者不易读懂,很少有人卒读。文革前毕业于西北大学的来文基老先生,以他深厚的国学功底,对家乡文化的眷恋之情,不顾年高多病,深入研读这些调查报告和考古发掘报告,理性思考汉中区域文化和祖国,人类文化的发展联系,经数个寒来暑往,终于出版了这部沉甸甸的《汉中先秦文化》。
《汉中先秦文化》由中华始祖,汉中——中华民族的发祥的之一、(汉中) 远古时代、(汉中)上古时代四大部分构成,共40万字。充分体现了老先生深厚的学识,深邃的思考,高远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朴实的文风,凝练的语言,谙熟的驾驭语言和史料的能力。全书叙述简法,史料翔实丰富,论证慎密严谨。丰富了我们对汉中历史文化的认知,使我们能够在汉中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畅游,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体现了老先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博大胸怀和诚挚热爱,尤其是对家乡文化拳拳之心和挚爱之情。也基于此,老先生才鹤发童颜,近九十岁高龄了,耳聪目明。
老先生在《后记》中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最稳定的基因,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底蕴和底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坚持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吸收和发扬”。这既是文化的内含和真谛,也是老先生在耄耋之年痴心不改,锲而不舍完成这部皇皇巨著的初心。 最后再次感谢老先生给我们带来的精神盛宴。
(来源:汉中市汉台区图书馆)
责编:杜鹏飞
编辑: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