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教文旅

浅谈小学音乐课后拓展延伸

小学音乐课后拓展训练延伸,应围绕课堂所学的乐理知识、音乐技能或文化内涵,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场景,通过体验、创造、探究等方式,让音乐融入生活,提升音乐素养。以下是具体做法及例子:

一、生活场景中的音乐感知拓展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音乐元素,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例:学习“声音的强弱”(如“f”强、“p”弱)后,让学生回家记录“生活中的强弱声”:比如妈妈炒菜的声音(强)、钟表滴答声(弱)、自己唱歌的大声与小声,并用简单符号(如“△”表示强、“○”表示弱)记录下来,下次课分享,理解“音乐中的强弱与生活声音的关联”。

二、动手创作与表现拓展

鼓励学生用简单方式创作或演绎音乐,培养表现力。

例:学习“节奏”(如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后,布置“自制节奏乐器”任务:用矿泉水瓶装入沙子做成“沙锤”,或用筷子敲击不同的碗(装水量不同,声音高低不同),模仿课堂上学过的节奏型(如“× × | ×× × |”)进行演奏;也可以编一段“身体打击乐”(拍手、跺脚、拍腿),表现自己喜欢的节奏。

三、音乐与故事、画面结合拓展

通过联想和想象,丰富对音乐的理解。

例:学习一首描绘自然的乐曲(如《森林狂想曲》)后,让学生听着音乐画一幅“我听到的森林”,用色彩和线条表现音乐中的鸟叫、水流、风声;或编一个简短的“森林小故事”,让故事节奏与音乐的快慢、强弱相匹配,感受“音乐能讲故事”。

四、传统文化与音乐结合拓展

挖掘音乐中的文化元素,增强文化认同。

例:学习“民族乐器”(如古筝、二胡)后,让学生和家长一起查找一种民族乐器的传说(如“二胡与《二泉映月》的故事”),或学唱一句用该乐器伴奏的民歌(如用古筝伴奏的《茉莉花》片段),尝试用语言描述乐器的声音特点(如“古筝的声音像流水”)。

五、小组合作与游戏拓展

通过互动游戏巩固知识,感受音乐的乐趣。

例:学习“音的高低”后,设计“声音接龙”游戏:学生回家和家人玩“听音猜高低”——一人用口哨吹出两个音(如do和mi),其他人判断哪个高、哪个低;或玩“跳格子唱音阶”,在地上画8个格子代表do到si,边跳格子边唱对应的音,在游戏中巩固音高概念。

拓展活动需注重趣味性和参与性,避免复杂技能要求,核心是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爱上音乐,让音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作者:榆阳区镇川镇中心小学 姜良龙 薛梅)

责编:杜鹏飞

编辑:刘凡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