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教文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科学营:一场穿越古今、对话未来的成长之旅

当最后一缕阳光掠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园里的红砖墙,为这场为期数日的科学营画上句点时,我才惊觉,这段旅程早已在我心里刻下了太多鲜活的印记。从秦岭动物园的自然生灵到瓦当博物馆的千年文脉,从机器狗的灵动步伐到风洞实验室的科技轰鸣,每一个瞬间都像一颗星,最终连成了照亮我认知边界的银河。

一、自然与文明的对话:在秦岭与瓦当间触摸生命的脉络

科学营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站,是秦岭野生动物园。当大巴车驶入秦岭北麓的怀抱,窗外的绿意便如潮水般涌来——挺拔的油松、缠绕的藤蔓、偶尔掠过枝头的飞鸟,构成了一幅流动的自然画卷。走进园区,金丝猴在树枝间腾跃的矫健身影,羚牛低头啃食青草时的悠闲神态,大熊猫捧着竹子啃食的憨态可掬,都让我真切感受到了生命的多样性。最难忘的是在百鸟园,当孔雀展开尾屏,阳光透过翎羽上的眼状斑纹折射出虹彩,讲解员说:”秦岭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无数生灵的家园,保护这里的生态,就是守护地球的基因库。”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建筑不仅是人类的居所,更要与自然共生,就像秦岭的生灵与山水相融一般。

而瓦当博物馆的参观,则像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推开展馆的木门,昏黄的灯光下,一排排瓦当静静陈列:汉代的”长乐未央”瓦当,字体遒劲有力,寄托着古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唐代的莲花纹瓦当,花瓣线条流畅,藏着佛教文化与建筑艺术的碰撞;还有兽面纹瓦当,狰狞中透着威严,是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讲解员指着一块带有残损的云纹瓦当说:”别看它小,上面的每一道纹路都经过工匠的精心设计——既要挡住雨水侵蚀屋顶,又要通过纹样传递文化,这就是古人的’建筑智慧’。”我凑近细看,指尖拂过瓦当边缘的磨损痕迹,仿佛能触摸到千年前工匠的体温,感受到他们在有限的材料中追求极致的用心。原来,建筑从诞生之初,就承载着文化与生活的重量。

二、科技与建筑的交响:在实验室里看见未来的模样

如果说瓦当博物馆让我读懂了建筑的”过去”,那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实验室,则让我窥见了建筑的”未来”。走进机器人实验室时,一只机器狗正迈着稳健的步伐穿过障碍物,它的机械腿灵活地调整角度,遇到台阶时会主动抬起前肢,传感器闪烁的红光像一双警惕的眼睛。工程师叔叔笑着说:”这只机器狗将来可以进入危险的建筑废墟进行搜救,也能在建筑施工中代替人工检查高处结构,它的’关节’设计,其实借鉴了人体骨骼的运动原理。”看着机器狗精准地完成指令,我忽然意识到:科技不是冰冷的代码与金属,而是像人类的手臂一样,延伸着建筑行业的可能性。

风洞实验室的体验更是让我震撼。巨大的玻璃罩内,一个建筑模型静静矗立,当风速逐渐加大,模型周围的烟雾瞬间形成了清晰的气流轨迹——有的气流贴着墙面平稳流动,有的则在拐角处形成漩涡。”这就是’贴壁通风’技术的原理,”老师指着屏幕上的数据解释,”通过模拟不同风速、风向对建筑的影响,我们可以设计出更节能的通风系统,让室内不用开空调也能保持凉爽,这就是绿色建筑的科技密码。”我站在玻璃罩外,看着气流在模型上”跳舞”,忽然想起秦岭动物园里那些顺应风向搭建的鸟窝——原来,无论是自然界的生灵,还是人类的建筑,对”风”的利用,都是智慧的体现,只是如今的科技,让这份智慧有了更精准的表达。

还有VR建筑设计体验区,戴上眼镜的瞬间,我仿佛置身于一栋未建成的教学楼里:抬手就能调整墙体的颜色,转身就能看到不同光照下的教室采光效果,甚至能”穿越”到地下,检查水管的铺设路线。老师说:”以后的建筑师,可能不用再画一张张图纸,而是像搭积木一样在虚拟空间里’建造’,再通过3D打印技术变成现实。”这种”所想即所得”的设计方式,让我对建筑的想象忽然有了形状——原来科技不仅能改变建筑的”功能”,更能重塑人类创造的”方式”。

三、成长与展望:让所见皆成脚下的路

回望这场科学营,最珍贵的不是看到了多少新奇事物,而是忽然读懂了”建筑”二字的真正含义:它是秦岭生灵教会我的”共生”,是瓦当纹样里藏着的”文化”,是机器狗身上闪耀的”创新”,是风洞气流中流动的”严谨”。在小组总结会上,我们用瓦当纹样设计了一个”生态教学楼”模型:屋顶种满绿植,像秦岭的山坡一样与自然相融;墙面借鉴VR设计的通风系统,让风像在风洞里一样自然流动;遇到紧急情况时,机器狗可以快速巡检——原来,古今与未来,自然与科技,从来都不是割裂的。

离营那天,我在笔记本上写下:建筑是凝固的诗,而科技让这首诗有了更辽阔的意境。或许未来的我不会成为建筑师,但这段旅程教会我的——对自然的敬畏、对文化的珍视、对科技的好奇——一定会成为我成长路上的基石。就像瓦当守护了千年的屋顶,这些感悟也会守护着我,在探索世界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作者:华阴市华山中学 潘吴轩)

责编:杜鹏飞

编辑:时雨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