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中国农村,有这样一群特殊的耕耘者——他们既是手持粉笔的教师,又是胸佩党徽的党员。农村党员教师这一群体,如同散布在田野间的红色火种,用知识与信仰照亮着乡村孩子的成长之路。他们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传授文化知识,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又要践行党的宗旨,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在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党员教师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已成为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
农村党员教师往往身兼数职,是乡村社会难得的”全科医生”。在偏远教学点,我们常见到一位教师同时教授多个年级、多门课程的场景。党员教师李老师所在的山区小学,全校仅有5名教师,却要负责几个年级的学科。每天清晨,他第一个到校升起国旗;课堂上,他穿梭在不同班级之间;放学后,他走访贫困学生家庭。这种”全能型”角色背后,是党员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我是党员,就得比别人多担待些”——这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们的共同心声。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党员教师在这条战线上发挥着先锋作用。云南某贫困村的党员教师张老师,发现班上学生因家庭困难陆续辍学后,不仅挨家挨户做工作,还联系外界资助,甚至用自己的工资垫付学费。他建立了”党员教师1+X”帮扶机制,每位党员教师结对帮扶若干贫困生,确保”一个都不能少”。五年来,该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始终保持100%,已有20多名学生考入大学。这些数字背后,是党员教师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温暖民心的生动实践。他们深知,多送一个孩子上学,就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多培养一个人才,就能为乡村振兴积蓄一份力量。
在教育教学方法创新上,党员教师同样走在前列。面对农村学校师资不足、资源匮乏的困境,湖南某镇中心小学的党员教师团队探索出”联校网教”新模式。他们牵头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通过互联网实现优质课程共享,让偏远教学点的孩子也能享受专业音乐、美术教育。王老师开发的”田间数学课”,带领学生测量土地、计算产量,让抽象知识变得具体可感。这些创新实践证明,只要心中有学生、眼中有光芒,有限的资源也能创造无限的可能。党员教师们正用智慧破解乡村教育难题,用实际行动诠释”扶贫先扶智”的深刻内涵。
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党员教师的影响早已超越校园围墙。在许多村庄,学校是文化高地,教师是文化使者。党员教师组织村民学习农业技术、传播文明乡风、丰富文化生活,成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催化剂”。河南某村的党员教师刘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创办”乡村振兴夜校”,既教村民识字算数,又讲种植技术,还宣传党的惠农政策,使昔日”麻将村”变成了”文明村”。这种教育与社区融合的模式,彰显了党员教师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价值。他们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新时代乡风的塑造者,在润物无声中推动着农村社会的进步。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城乡教育差距、师资流失、留守儿童等挑战,更需要发挥党员教师的标杆作用。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党员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让他们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另一方面,要创新党建与教育融合方式,如设立”党员教师示范岗”、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等,为乡村教育注入红色动能。唯有如此,才能让更多党员教师成为乡村教育的”定海神针”,让党旗始终飘扬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
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农村党员教师的角色愈发重要。他们用坚守诠释初心,用奉献担当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每一个党员教师都是一盏灯,照亮农村孩子前行的路;每一个党员教师都是一团火,温暖着乡村振兴的征程。让我们向这些田野间的”红色园丁”致敬,也期待更多优秀人才加入这支队伍,共同绘就乡村教育的美好明天。因为,只有当乡村教育焕发勃勃生机,乡村振兴的战略蓝图才能真正变为现实。(李玉斌)
责编:杜鹏飞
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