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在陕北的沟壑间穿行,窗外是连绵不绝的黄土高坡,那些被雨水冲刷出的沟壑如同大地的皱纹,记录着千年的沧桑。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米脂县的杨家沟革命旧址和佳县的赤牛坬民俗村,这是一次追溯红色记忆与探寻黄土文化的双重之旅。当城市的喧嚣逐渐远去,黄土高原的辽阔与沉静让人的心灵不由自主地沉淀下来,准备好接纳这片土地要讲述的故事。
第一站 杨家沟·穿越时光的红色课堂
走进”十二月会议”旧址,木桌、煤油灯、土炕上的粗布被褥,这些简朴到极致的物品却见证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关键转折。讲解员讲述着当年毛主席在此写下《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情景,那句”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仿佛穿越时空,依然振奋人心。
第二站 赤牛坬·黄土高原上的学习之旅
这里收藏了三万余件民俗实物,从农耕器具到家居用品,从婚嫁服饰到祭祀器物,构成了完整的黄土高原生活图谱。最令人动容的是看到那些被岁月打磨得发亮的日常物件——一个补了又补的搪瓷碗,一把因长期使用而弯曲的镰刀,一盏熏黑的煤油灯,它们沉默地讲述着陕北人民坚韧不拔的生活智慧。
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尝试了扭秧歌、推碾子制作,笨拙的双手第一次触摸到了民间艺术传承的温度。赤牛坬的下午,村民们自发组织的原生态实景表演《高高山上一头牛》让人热泪盈眶,那些高亢嘹亮的信天游不是舞台表演,而是土地里长出的声音,是黄土高原的灵魂歌唱。
回望黄土高原上这两处看似普通却内涵丰富的村落,我意识到它们就像打开中华文明的两个密钥:一个解读这个民族如何在危难中奋起,一个展示这个民族如何在平凡中坚守。杨家沟与赤牛坬告诉我们,中国的故事既有惊涛骇浪的壮阔篇章,也有细水长流的日常叙事,而真正理解中国,需要同时读懂这两种语言。当我们这些研学者在黄土高坡上留下脚印的同时,这片土地也在我们心中种下了文化的种子——关于记忆,关于传承,关于一个古老文明如何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思考。
研学,不是简单的旅行是把世界变成课本,把经历写成诗行。当我们用双手去感知,用心灵去记录,每一寸土地都是教室,每一次相遇都是成长。(任文静)
责编:刘朋涛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