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6 日,长武县博物馆带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拓印技艺,走进彭公小学,与 40 余名乡村师生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让传统技艺在乡村校园焕发新生。
沉浸式体验:触摸历史的温度
活动现场,特邀杨凌非遗高浮雕传榻技艺传承人党乃军,为师生们详细讲解拓印非遗传统技艺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和应用领域。随后,党乃军老师现场演示拓印全流程:清洁碑石、匀刷清水、铺纸捶拓…… 随着墨香渐渐散开,编钟、鼎器纹样在宣纸上清晰呈现。孩子们围在一旁屏息观看,纷纷惊叹于 “黑白之间见乾坤” 的神奇,仿佛透过这一张张拓片,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
实践课堂:小手传承大技艺
在分组实践环节,非遗传承人手把手带领孩子们化身 “小小传承人”。孩子们手持拓包、蘸取淡墨,在老师们的耐心帮助下反复捶拓。“老师,我的纹样显出来啦!”教室里欢呼声此起彼伏。当古朴的纹样跃然纸上,孩子们不仅掌握了 “上纸 — 上墨 — 揭取” 的技法,更在亲手操作中深刻理解了 “慢工出细活” 的匠人精神。
以文化人:让非遗种子扎根乡村
活动尾声,长武县博物馆为每位参与同学精心准备了博物馆主题纪念品。这些充满知识性与纪念意义的礼物,既是对同学们积极参与活动的肯定,更承载着期望,希望它们能成为文化传承的微型载体,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文明变得可及可知,持续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探索热情。
学生代表分享道:“原来拓印不是简单的‘盖章’,每道工序都藏着古人的智慧。” 博物馆负责人雷敏表示:“乡村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我们希望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让乡村孩子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文物展板: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拓印活动结束后,长武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校园内布置了精品文物展板,向同学展示了博物馆内珍藏的青铜器、陶器、书画等珍贵文物图片,每一幅图片都配以详实的文字介绍,从文物的年代、出土背景,到其蕴含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都一一呈现。博物馆讲解员站在展板前,声情并茂地为师生们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通过讲解让“让原本静止的文物仿佛 “活” 了过来,将历史的画卷在师生眼前徐徐展开。孩子们一边认真聆听,一边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现场气氛热烈而浓厚。
此次活动只是长武县博物馆进校园活动的一个缩影。未来,博物馆将持续探索 “文物 + 教育” 模式,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与内容,让更多沉睡的文化遗产 “走出来、活起来、传下去”,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期待下一次与更多乡村师生相遇,共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供稿:长武县博物馆)
责编:杜鹏飞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