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微视新声

一位老信访干部的温度、精度与高度

岚河绕着山脚转了三十圈,蔡良办公室的木门被磨得发亮。作为土生土长的岚皋县佐龙人,他总说自己是“喝着岚河水、踩着泥巴路”干信访的。从毛头小伙到两鬓斑白,乡亲们从喊“小蔡”到唤“老蔡”,不变的是他挂在嘴角的笑纹和裤腿上的泥星子。他心中自有一把标尺:信访工作绝不仅是化解怨气的简单通道,更是洞悉社会深层脉动、推动善治的宝贵窗口。

IMG_256

“温度”:真情为桥,融解心墙的“破冰者”

老蔡的温度,并非空洞的热情,而是精准抵达的共情与深植于心的信任。“他总说,老百姓来找我们,常常是下了很大决心,鼓足了勇气。”他的桌上永远煨着一壶热开水,这是专为赶早路来上访群众备的。去年霜降那天,社区的张老汉踩着露水来反映茶园承包纠纷,鞋尖还挂着泥点,蔡良二话没说,先端来热水泡上浓茶,又把电炉塞给老人暖脚。“你先喝口茶暖暖胃,慢慢说。”这一喝一说,就是三个钟头。

老蔡的温度也藏在田间地头。去年夏天,花坝村两户人家为地界吵架,他顶着日头蹲在玉米地里,拿锄头划地界、翻旧账,从午间晒到日落,最后干脆脱了汗衫垫在垄上,掏出随身带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小册子,一条一条给两家掰扯,帮助两家人达成和解。“信访干部不是坐在屋里断案的,得把屁股焐热群众的田埂。”他常把这话挂在嘴边。

“精度”:善治良方,疑难杂症的“解码者”

老蔡的公文包永远鼓囊囊的,里面装着磨损的笔记本和塞着皱巴巴的政策传单。翻开那本写满“婆媳关系不和”“移民房漏雨”“地界纠纷”的笔记本,每页都标着不同颜色的记号——红笔圈的是急件,蓝笔注的是政策依据,铅笔写的是待核实线索。前年塔元村食用菌产业园闹用工纠纷,他蹲在园区调查核实线索,记工人们的流水账,又给企业主算了笔“法律账”“口碑账”,最终促成企业工人事心双解。如今走在佐龙街头,群众远远看见他就招呼:“老蔡叔,来喝口新泡的富硒茶!”

“高度”:经验升华,制度建设的“转化者”

蔡良的价值,远不止于案结事了。他深知,个体矛盾是社会肌理的微颤,信访工作是一座蕴含治理智慧的富矿。他积极推动建立“老带新”的传帮带机制,将三十年积累的“群众语言”沟通艺术、矛盾快速定性方法、复杂事项协调流程等宝贵经验,提炼总结成清晰实用的工作指南和情景案例,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同事。他牵头负责“信访诉求季度分析会”,带领镇上年轻人对阶段性高频、热点、难点诉求进行深度剖析,形成专题报告,成为党委政府研判社情民意、优化政策、改进工作的重要参考。他常说:“我们接访的每一份材料,都是群众交给我们的‘信任答卷’,更是改进工作的‘诊断报告’。” 老蔡的经验,正源源不断地从个人智慧转化为推动制度完善的集体力量。

正如他笔记本扉页写的:“信访不是堵水的坝,是引泉的渠,渠通则民心畅,民心畅则山乡兴。”老蔡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在日复一日的倾听、沟通、协调、思考中,沉淀了一位老信访干部最厚重的价值。他像一部行走的“调解指南”与“治理参考”,将岁月的智慧转化为制度的薪火,让信访工作从被动受理的端口,升华为主动治理的支点。在老蔡身上,我们看到了信访工作的专业深度与时代高度——他不仅用真情捂热了人心,更用智慧点亮了前行的路,在平凡的岗位上诠释了“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不凡境界。(供稿:岚皋县佐龙镇政府)

责编:杜鹏飞

编辑:刘凡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