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简介
紫阳城关镇的陈某与安康的马某系朋友关系,2024年7月,马某因资金周转为由向陈某借款40000元,因催要未果,陈某诉至紫阳法院,经过法院调解,最终达成调解协议:马某于2024年11月30日前向陈某偿还本息42000元。到期后,陈某多次催要,马某一直未偿还,陈某无奈之下向紫阳法院申请执行。
法院执行
2025年10月,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接手案件后,执行法官第一时间启动财产查控工作,对马某名下的存款、房产等财产信息进行查询。经查询发现,马某的一银行账户内有存款,立即采取了限额冻结措施,并向马某送达了执行通知书、报告财产令等法律法律文书,要求其履行义务。法律文书送达后,马某虽多次通过电话向执行法官口头承诺“会尽快筹款履行”,却始终未见实际行动。既未主动联系法院说明筹款进展,也未按期支付任何款项。执行法官多次通知其到法院配合执行工作,马某均以各种理由推脱拒不到场,法官与执行干警前往居住地也未找到马某。经过查询,法官依法提取了马某在某保险公司的年金保险现金价值26420元。
之后,执行法官一直未发现马某新的可供执行财产线索。为打破执行困局,执行法官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对马某采取了限制消费措施并将其依法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但即便如此,马某仍未主动现身履行义务。执行法官在充分沟通并征得申请人陈某同意后,通过法院官方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等渠道,向社会公开发布悬赏执行公告。
悬赏公告发布不久后,马某的舅舅看到公告,为避免外甥的失信记录对其未来生活造成更大影响,也为了妥善解决纠纷,主动与执行法官取得联系,表示愿意代为还款。最终,马某舅舅偿还了陈某剩余借款本息15580元。
法官说法
悬赏执行是破解“执行难”的“巧招”,其核心在于通过市场化激励整合社会资源,与查封、扣押、失信惩戒等传统手段形成互补,激活广大群众参与执行的积极性,让知情人愿意提供财产线索、让协助者主动参与执行联动。
这种“专业力量+社会力量”的协同模式,既弥补了司法资源有限、财产查找难度大的短板,又拓宽了执行线索获取渠道,让“隐匿财产”无处遁形,为破解长期未结的执行积案、切实保障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提供了全新路径,成为打通司法公正“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助力。(供稿:紫阳县法院)
责编:张颖
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