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3日,宝鸡市渭滨区文化馆二楼培训室内针丝翻飞、彩线流转,阵阵欢声笑语与针线穿梭的细微声响交织,“渭滨刺绣基础技艺培训”在此圆满落幕。
渭滨刺绣作为西秦刺绣的重要分支,是流行于宝鸡地区的民间艺术瑰宝。其题材丰富,涵盖龙凤狮虎、花鸟鱼虫、戏曲人物、成语典故等,历史可追溯至西周时期,茹家庄西周井姬墓葬中发现的红、黄、褐、棕四色刺绣印痕,印证了这门技艺的古老渊源。本次培训特邀渭滨刺绣非遗传承人郑莉授课,20余名刺绣爱好者齐聚一堂,其中既有朝气蓬勃的年轻群体,更有3名驻村干部专程跨界体验,为这门非遗技艺,注入多元活力与时代气息。

传承年轻化凸显,驻村干部助力文化传播
本次培训最亮眼的风景线,是参与者年龄结构的“青春转向”。不少25岁以下的年轻爱好者,带着对传统手工艺的好奇与创新热情报名加入。“以前总觉得刺绣是老一辈的‘专属技艺’,亲手体验后才发现,这种造型简洁夸张、色彩强烈鲜明的风格,特别适合做文创设计。”22岁的小李指尖翻飞间,一朵打籽绣花卉已初显雏形,眼中满是对非遗技艺的热爱。
3名驻村干部主动参训,成为“特殊学员”。“驻村时发现,村里高龄老人藏着精湛绣艺,绣的枕套、门帘满是吉祥寓意,但年轻人少有人学。”驻村干部一边练习平针针法一边分享,“渭滨刺绣是国家级非遗,是本土文化瑰宝。这次学习既为感受其魅力,更想把培训模式‘搬’回村里,带动村民挖掘非遗资源,让老手艺成为乡村文旅融合的‘新名片’,助力乡村振兴。”

8小时沉浸式深耕,全情投入显非遗魅力
从上午到傍晚,8小时的培训中,学员们始终保持高涨热情。上午,传承人郑莉系统讲解渭滨刺绣的发展脉络,解读其“构图饱满、色彩艳丽、针法灵动”的艺术精髓,随后手把手示范平针、打籽绣、辫绣等核心针法,从穿线打结到运针力度,耐心解答每一个疑问。
下午的实操环节,学员们在绣线配色与针法组合上精益求精,不少人放弃午休打磨技艺。直到傍晚培训接近尾声,仍有学员专注完善作品。“坐了一整天肩膀虽酸,但看着亲手绣成的作品,那种成就感无可替代,再累也值得!”50岁的张女士小心翼翼展示成果,脸上洋溢着自豪。

扩大非遗影响力,让传统技艺活起来
此次培训以“理论讲解+实操体验+作品展示”模式,让学员系统掌握渭滨刺绣基础技艺,更搭建起非遗文化传播的重要桥梁。作为承载周秦文化基因的民间艺术,刺绣不仅是手工技艺,更蕴含着当地人民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认知,为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了鲜活素材。
培训让更多人近距离触摸非遗温度、感受传统魅力,进一步扩大了渭滨刺绣的社会影响力,让这门古老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未来,渭滨区文化馆将持续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融合,让千年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彩。(李高欢)
责编:杜鹏飞
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