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窑青釉刻花莲纹盘,口径18.5厘米,敞口,斜直腹,内底下凹,圈足。出土于陕西省礼泉县赵仆村,现展出于咸阳博物院古渡遗址馆区“古渡千秋”展。通体施青釉,釉色翠绿,晶莹润泽,玻璃质感强,透明度高,可谓“视其色,温温如也”。内底装饰刻花莲纹,莲瓣圆润,莲叶肥大。刻花刀法犀利,线条遒劲,深浅不同的莲花、莲叶在青翠晶莹的釉色衬托下,积釉深处深邃幽静,积釉浅处水木明瑟。

咸阳博物院所藏的这件刻花莲纹盘的莲花和莲叶,纹样雅致、生动,观察其刻花纹样的痕迹,应是使用三角刀运用“两刀刻”的刻花手法所刻,即先用立刀在胎体上勾勒出莲花、莲叶的主轮廓,再用斜刀沿轮廓线外侧削去其背衬,辅之尖针刀具在莲叶表面划出细细的叶脉,这种刻花手法既保留了纹样的浅浮雕效果,对工艺技法的要求又没有砖雕剔刻工艺那样难度高。
莲纹是佛教东传后用来装饰瓷器的典型纹饰之一,在耀瓷的装饰纹样中也多有体现。莲纹是耀州窑较早使用的装饰纹样,在初创期的唐代,耀州窑烧制的黑釉塔式罐及三彩塔式罐多装饰有贴塑的仰、覆莲瓣装饰;五代时,莲纹多采用深剔刻的装饰技法表现,同时,唐代的贴塑莲瓣仍有沿用;宋代时,莲纹仍是耀瓷的主流纹饰。北宋早期多在碗、盏的外腹壁刻立体感强烈的仰莲瓣纹,多为三层。到北宋中晚期时,纹样构图丰富起来,出现缠枝莲纹、把莲纹、团式莲纹、折枝莲、博古插莲等,并且莲纹与文字、花卉、人物、动物等多以组合的形式出现;金代时出现了一种新的构图方式,在开光内刻印莲纹。开光,又称“开窗”,此法犹如古建筑上开窗见光,故名。开光是在器物的显著部位以线条勾勒出圆形、方形、菱形、扇面形、云头形或花形等多种式样的栏框,框内绘各种图案,起到突出主题纹饰的作用。通过观察咸阳博物院所藏的这件青釉刻花莲纹盘内底所刻莲花纹样的边缘,清晰可见断断续续的开光刻划细线条,同时,花纹纹样出现向器中心收缩的趋势。其绘图方式也不似北宋早中期的繁复精美,呈现出一种“半剖式”视图效果的六瓣莲的简约风格,刻刀寥寥几笔,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便跃然器胎之上。

青釉瓷是耀州窑的大宗产品,这在耀州窑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耀瓷标本中体现的非常明显:青釉瓷在唐代耀瓷产品中占比47.43%,在五代耀瓷产品中占比92.50%,在宋代耀瓷产品中占比87.74%。咸阳博物院所藏的这件青釉刻花莲纹盘,通体施青釉,釉色呈青绿色调,这是北宋末期至黄堡窑处于南宋短暂控制时期耀州窑青瓷釉色呈色所表现出的特点。北宋中期耀州窑器物的显著特征是底足多为高窄圈足,且在施釉之后又经过二次刮坯修足,晚期器底往往中心凸起呈鸡心底,器足比中期变矮,二次修足现象也比较少。咸阳博物院所藏的这件青釉刻花莲纹盘内底下凹,器足变矮,这是北宋末期到南宋期耀州窑瓷器的特征。
咸阳博物院藏耀州窑青釉刻花莲纹盘从莲纹样式、釉色呈色、器型特征等方面皆表明这很可能是一件北宋晚期到金代的耀州窑青釉瓷盘。从美学欣赏的角度来看,咸阳博物院藏耀州窑青釉刻花莲纹盘,器型规整,刀锋遒劲犀利,力度感和流畅感相得益彰,莲花、莲叶纹在晶莹润泽的釉色映衬下栩栩如生,跃然眼前,实为“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堪称耀瓷中的精品之作。(李 燕)
责编:杜鹏飞
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