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6 日,由府谷县社区学院、县图书馆、府谷县道德文化促进会联合主办的“传统道德文化读书会”第二十一期活动,在县图书馆三楼圆满举行。本次活动以国学名家熊春锦先生《幼儿教育概论》为核心读本,围绕“智慧观”核心主题,聚焦西方智力理论、德慧智教育九识系统及“三心二意”思维框架三大维度,全体参与者展开深入研讨与热烈交流。

活动由明德小学王丽云老师主持。伊始,全体成员进行集体经典诵读,抑扬顿挫的声韵间,众人直观感受到集体诵读所营造的同频共振能量气场;随后,大家以接龙形式共读《幼儿教育概论》第二章“智慧观”前五节内容,在逐字逐句的品读中深化对核心观点的理解。
为深化中西方智慧观理论体系认知、明晰人类思维系统的本质与发展规律,张志鹏主任以时间为轴,系统梳理西方智力理论的百年演进脉络:从20世纪初比纳 – 西蒙提出的7种智力成分、斯皮尔曼 “一般智力 + 特殊智力”二因素说,到20世纪中叶艾森克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卡特尔对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的创新性划分,再到后期吉尔福德涵盖180种独立因素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式、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对个体独特性的强调,以及斯腾伯格三层次理论对“基本成分-个人经验-环境背景”协同作用的阐释。众人逐一对各理论的突破点与局限性展开剖析,尤其针对斯佩里“裂脑人研究”引发的“右脑教育革命”,部分成员结合自身教育实践,分享对“左右脑分工与协同”的思考,一致认为西方智力理论虽推动了智力研究的深化,但在理论根基与研究视角上仍存在明显局限。

活动氛围在探讨德慧智教育理论时迎来高潮。大家以“生命九识系统”为切入点,详细解读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作为感官感受器的被动属性,以及第六识(意识)对前五识的调度功能。当话题深入至后三识(智识、慧识、性识),有成员结合“三心二意”思维系统对比中西方认知差异:西方将大脑视为独立思维器官,而中华传统认为生命是“性命双重结构”—— 大脑是思维“硬件”,心脏与脾胃系统的识性则是思维“软件”。克莱尔心脏移植后兴趣、性格及梦境发生显著变化的案例,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具象化佐证。随后,众人进一步拆解“三心”(源于心脏的性识、慧识、智识)与“二意”(源于脾胃的先天阳意识、后天阴意识)的母子关系,最终达成共识:“修心为统帅”,守忠信、养中气是实现思维系统合道的关键。
针对意识、智识、慧识的定义与生理机制,参与者展开精细化讨论。书中以“电脑 CPU”类比意识,生动阐释其作为信息处理中枢的双向传输功能;分析智识(左脑质层,后天觉知)与慧识(右脑质层,先天无为之识)时,大家结合“灵感是慧识冰山一角”的表述,分享自身工作生活中“直觉迸发”的经历,深刻领悟“慧识非‘教’会,而是本性自带”的内涵。在能量来源与供应机制环节,“宇宙天道德一能量”“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脊髓液是生命之水” 等核心观点被反复提及,众人特别警惕“强行开发慧识易耗竭能量致病”的风险,形成“修身明德以解除能量屏蔽”的共识。而对“智者乐水”中“乐(yào)”的解读——需把握体内先天质象肾水与后天物相脑脊液,则彻底扭转了大家“重外境水、轻内境水”的认知偏差。

活动尾声,张新林老师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此次集体学习不仅厘清了中西方智慧观的理论脉络,更让大家明确:思维能力提升需兼顾 “硬件(大脑等脏腑)”与“软件(识性)”、“先天潜能”与“后天修养”。未来,读书会将持续深化智慧观理论的实践探索,推动“修心养性”与“知识学习”深度融合,切实实现思维系统的优化升级;同时他呼吁,希望大家积极引荐更多一线教师加入读书会,共同为府谷教育发展贡献力量。(供稿:府谷县道德文化促进会)
责编:杜鹏飞
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