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中的银杏坝,青山如黛,炊烟袅袅。我们带着“踏破铁鞋”的决心走进田间地头,怀着“迎风斗雪”的担当叩开百姓家门,秉持“驰而不息”的恒心钻研基层工作。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我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诠释担当,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淬炼初心、践行使命。
坚定信念、扎根乡村,“踏破铁鞋”,见赤诚初心。“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李大钊先生的这句话,是我们驻村路上的“强心剂”。刚到村里,陌生的环境、复杂的村情曾让我们犯过难,但拿着民情日记走进92户脱贫户家时,所有迷茫都有了方向。我们跟着村干部学走访、学沟通,用一个多月走遍全村小道,进了数百户家门——看到秋收时谷堆隆起,我们跟着村民一起笑,发现老旧道路难行、留守老人生活不便,我们把这些“牵挂”密密麻麻记在本上。我们知道,脚下沾的泥土越多,心中与群众就越近。我们愿做深山里的点点星光,照亮村民的生活路。
脚踏实地、服务群众,“迎风斗雪”,奉为民真心。“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句穿越时空,在银杏坝村的炊烟里得到生动诠释。捧着一颗心去,才能换来一片真心。在茶余饭后,我们走进村门、踏入屋门,与老百姓唠家常、问冷暖,逐渐敲开他们的心门,由“生面孔”成为“家里人”。在暴雨来临时,我们与村干部一同走进村民家里,挨家挨户预警、提醒:“梅叔,连日降雨山体滑坡,路都封了,这几天待在家不要到处跑了,需要买什么随时给我们小张打电话。”我们还提醒独居的陈爷爷:“陈爷爷,要大降温了,穿暖和些,但不要在家里生火取暖。”每当听到村民说“谢谢你们想着我们”,我们就觉得再苦再累都值——真心换真心,这才是农村工作最实在的“窍门”。
勤学多问、闯关破难,“驰而不息”,悟奋斗恒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纷繁复杂的村级资料整理工作,我们常感“两眼一抹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台账如何系统归类?整改报告怎样既反映实情又符合规范?会议记录如何既简明又完备?幸好有同事手把手教我们,从档案目录编制、材料逻辑梳理,到数据相互印证、报告撰写规范,一点一滴地学,一遍一遍地改。第一书记常说:“资料不是应付检查的纸,是乡村工作的脚印,要对得起历史、对得起百姓。”这句话深深印在我们心里。如今,我们不仅学会了规范建档,更懂得了每一页纸张背后的责任与传承。“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资料工作虽是“幕后功”,却是乡村治理的“基本功”,更是记录银杏坝变化的“见证者”。未来,我们还会继续在学习中进步,把每一件小事做扎实。
驻村的日子里,我们见过银杏坝的清晨薄雾,也守过村里的深夜星光;尝过走访路上的苦,更品过帮村民解决问题后的甜。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做田埂上的“赶路人”,用更多实干、更多真心,和村民一起把银杏坝建设得更好,让乡村振兴的路上满是希望!(供稿:石泉县人社局)
责编:张颖
编辑:汪洋